研究群 1.1 从口传心记到电子化

领队:孙英刚

地点:五台山及山西境内多个极具佛教艺术和文化意义的著名场所

时间:7月20-29日,2017

简介:这一项目旨在研究从手稿到印刷的演变,以及古代东亚一系列科技和阅读方式的发展,以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从印刷到数字媒质的全球性转型。我们将聚焦东亚的写作与阅读文化变革,以之为一面“遥远的镜子”(distant mirror,欧洲中古史学家芭芭拉·图奇曼所言),来反映数字化人文科学目前的发展,以及我们与文本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这项为期十天的田野考察,主要目的是对五台山和周边地区丰富的宗教石刻进行观摩、收集、拓取、拍照并将之数字化。

研究群 1.2 宗教和科技

领队:Marcus Bingenheimer

地点:台湾金山,法鼓山

时间:6月5-16日,2017

简介:这一田野考察项目将利用台湾北部石门县的丰富宗教环境,为参访的师生们举办一个科技培训工作坊。大约一半的时间将用于实地参访和数据收集,另一半的时间将用于理解数字化工具,以便将数据转换为信息。

第一次田野考察的主题是“空间和网络空间”。第一周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宗教研究中的运用。将从地理定位的寺庙、祠庙和墓地所获得的实地数据,与来自公开和历史记录相结合,绘制出宗教地形全貌。在田野考察中收集的数据可用于具体的桉例研究,以支持公开资料中关于这些宗教场所的数据,以及了解官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善性。历史数据也有助于形成一个地区的历时地图。第二周将重点研究网络对的宗教空间的呈现方式,讨论对象包括Google地球、Google街景、Youtube、虚拟世界,沉浸式环境等。我们将讨论这些技术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的运用。

工作坊结束之后,成员们应该能够做到:1. 能够创建用于出版物(印制或网络)的地图;2. 从各种网络平台创建和收集地理信息;3. 将这些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

这次田野考察将就空间的数字化展现方式对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进行培训,这一课题通常不是亚洲研究培训的一部分。实地收集到的数据将会与现有的电子化数据进行对比,体现数字模型的临时性和不完整性。实际的数据和记录与电子化信息之间的差距很少被讨论,但随着学术研究对数字化信息的日益依赖,这一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研究群 2.1 真实性与权威性

领队:贾晋华

地点:河南省济源市的济渎庙及王屋山

时间:5月25日 – 6月3日,2017

简介:这一田野考察项目将调查济源市的两处宗教场所。第一处是济渎庙,也是唯一现存的国家祭祀河神的庙宇遗址(四渎分别为:黄河, 长江, 淮河, 济水)。第二处是道教圣山之一王屋山。这次考察旨在探讨对“主要宗教传统”和“真正的”作者的认定如何影响了“正统”和“真经“等观念,并且对在中国由谁、何时及何地来定义权威和正统的宗教这一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诠释机会。

这次参访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期一天的工作坊,由经验丰富的当地专家介绍两个场所的宗教历史背景和现状,以及参访的方法和目的。第一周的其余时间将用于对济渎庙做全面调查,包括建筑风格、国家祭祀河神的遗迹,以及当地的碑刻。第二周,我们将前往王屋山,对道观的建筑风格、古代物质文化遗迹、碑刻以及当代道士在道观的活动和修行进行研究调查。

河南省的这两处遗蹟,一处涉及道教,另一处则为罕见,涉及传统的中国国家祭祀。研究者希望指出两个常常被忽略,但却具有决定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东亚正统和权威宗教的群体,并重新调整对中国宗教历史的叙述。由于受限于当代学术对宗教的基于传统的定义方式(例如佛教、道教、儒教),传统国家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视;而由于对中国早期和晚期道教的过分强调,许多道教历史遗蹟也被疏漏。济渎庙是现存仅有的国家祭祀河神的祠庙,保存了宋、金、元、明及清代遗留下的72间古建筑,以及佔地8000多平方米的100多座石刻碑碣。在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如此珍稀的传统中国国家宗教遗蹟。虽然极少被学者注意,王屋山是最重要道教圣蹟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洞天”,是与唐朝国家资助以及道教典籍的传播有着切实的关联。如今,此地成为了研究者与当代道教法师交流、瞭解道观文化、宗教仪式和当代中国道教人居建筑的独特场所。这一田野项目将培养研究院学生对中国宗教做田野调研的能力。这有助于实现我们的主题——重新定义“真实性和权威性”,也有助于收集这方面的新的丰富数据。

研究群 2.2 “次要的”创作者, “主导的”地位

领队:George Keyworth

地点:妙莲寺, 松尾大社, 京都府立総合资料馆; 叡山文库, 三井寺 [园城寺], 石山寺; 可能包括天野山金刚寺,或醍醐寺。

时间:5月29日 – 6月9日,2017

简介:这一参访活动为的是研究两个课题:1. 编纂者、书吏、译家和读者在中国佛教经藏的产生和形成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 非宗教因素如何影响了这一过程。参访团的目的是对“二次”制造佛经的地点以及在佛教经典重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个人、团体或机构进行确定、编目和研究。在2017年夏天,研究人员和学生将对京都几处场所进行田野考察,具体包括收藏“松尾社一切经”的妙莲寺和京都府立総合资料馆,以及书写这部藏经的松尾大社。我们也将参观“松尾社一切经”的源头,滋贺県天台宗相关场所,包括三井寺和叡山文库,以及其他一两所收藏十二世纪写本大藏经的寺庙,包括真言宗的石山寺、天野山金刚寺或醍醐寺。

为了确定、编目和考察“二次”制造的地点以及在佛教经典重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个人、团体或机构),在2017年夏天,本考察团的研究者将仔细研究“松尾社一切经”,它天台宗的的来源,以及收藏在周边地区、相对而言已有较深入研究的日本古写经,如石山寺、天野山金刚寺或醍醐寺等一切经。这些古写经不仅能补充大陆(敦煌)抄本,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学价值,同时也是见证中古日本僧众、神职人员、贵族,以及书吏为了特殊或地方目的而(再)塑造东亚佛教经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参访这些对经藏进行制造或再制造的场所和现存古写经,本考察团的研究者将获得关于这些经卷实物的第一手经验,并瞭解如何处理、阅读和诠释题尾记。

研究群 2.5 从藏经时代到“后藏经时代”

领队:Toshinori Ochiai

地点:1) 七寺, 金刚寺, 兴圣寺; 2) 岩屋寺

时间:7月27日 – 8月2日,2017

简介:这一考察团旨在为日本古写经,尤其是僧传和经录,创建电子版本和文本搜索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帮助我们的成员对他们所研究的文本的其他版本做研究,在2017年夏天,这一考察团计划组织一系列田野考察,参访多所存有古写经和刊行版经藏的日本寺庙,目标文献包括:1. 七寺、金刚寺和兴圣寺一切经;2. 现存于岩屋寺的宋版本(960-1276)雕版大藏经。

这一田野考察的目的是发掘日本古写经的巨大资源,使之与敦煌抄本资源互补,最终推动东亚佛教研究中文本考定和分析的进一步和长期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在于实地参访调查存有古写经和刊本经的传统佛教场所,并收集第一手资料。

研究群3.2 图像与文本交互关照下的历史真实:北朝佛教及其他

领队: 圣凯法师

地点: 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少林寺

时间: 7月30日 – 8月8日, 2017

简介:这一田野考察将锁定在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主要是少林寺。我们将在少林寺举办一场关于北朝佛教的研讨会(详见https://frogbear.org/a-conference-on-the-shaolin-temple-and-buddhism-under-the-northern-dynasties/)。少林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诸多名寺之一,不仅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和在禅宗的传承中所扮演着中心角色,还因为少林寺有着丰富的关于武术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在塔中或寺庙内的石刻。我们将在寺内停留五天。其中大约一半的时间将用于讨论寺庙的历史、寺院中的当代行持、以及北朝佛教的某些重要教义。在余下的一半时间中,我们将参观少林寺和永泰寺。我们将收集现场数据,指导学生和研究者诠释这些珍贵的资料。8月3日,我们将前往巩县和龙门,参访这两个地方的石窟。我们将对这些石窟的石刻和造像採集数据,并将之与公开的和历史记载作比较。

这次田野考察体现了整个项目的宗旨,培养研究者和研究生理解写本、石刻和形像之间的关联,以期实现项目的指导目标。实地收集的数据将与各类文本资料作比较研读,不论公开的还是私藏的,刊行的或未刊行的。最后,这些碑柱、石刻,和形像资料将被数据化,尤其是取自少林寺、巩县和龙门石窟的数据,以丰富这个项目的数据库。

研究群3.3 雕像中的文本

领队:  James Robson

地点: 首尔(8月11-12日)及参访当地城镇多处寺院的腹藏品(8月13-15日)

时间: 2017年8月11-16日

简介:“装藏的文本”研究群的主要目标是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所有内部存有手稿和文本的雕像进行鉴定、编目和研究。调研范围包括保存在亚洲原址的及亚洲和其他国家博物馆中的造像。作为这个项目的奠基工作之一,每个区域的研究人员将负责编写一份附有注释的资料目录,内容包括:1. 记录装藏物品的经藏内外原始资料;2. 对已知的装藏写本或文本的造像的研究成果;3. 提及在造像中装藏文本的其他历史或文学资料。这一阶段的目标并不一定是完成一份文献目录,而是利用所收集的资料来定位经过装藏的造像。接下来,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田野考察工作将致力于鉴别那些已公开和未公开,以及未证实是否有装藏的造像,并与研究这些资料的当地学者建立联系。这个项目的最终阶段将对造像装藏的物品进行研究,召开相关主题的会议,并出版论文集,对东亚的装藏造像提供一份权威性的研究。

项目第一年是对韩国的调研,与韩国同仁共同研究开发一个综合数据库,收入韩国所有经过装藏的造像。鉴于这一项目的总体目标,关注的焦点是装藏文本。这一田野考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现和收集新的资料,以便我们进行新的研究。鑑于现阶段对这一研究群的研究对象还知之甚少,很难一开始就能预判未来的具体发现。除了可能收集并贡献于档桉库的资料,这一研究也可能对当前的实践活动或给圣像赋神识的活动提供评估。

虽然已有单篇研究报告涉及含有装藏(文本或形象等其他物品)某些造像,但据我们所知,尚未有一个综合的数据库来囊括所有已知装藏造像。来自韩国的材料对于理解装藏这一泛亚洲宗教活动至关重要。经证实,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装藏造像在亚洲流传着。日本清凉寺造像可能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因其製造于中国台州。在这一项目中,参与者(包括学者和研究生)将学习如何利用博物馆和寺庙藏品,如何获取具有所有权的资料,获取佛教造像的图片,对造像内部独特的文本和写卷进行扫描或拍照。促发这一项目的初步研究问题包括:佛教造像的装藏物品包括那些类型(诸如捐赠文本、佛经以及藏外资料);这些物品如何增进我们对东亚佛教的认识或挑战早先的研究;如何结合运用新资料与其他的资料;以及为什麽选择装藏某些类型的文本,选择这些类型是否有特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