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群 1.1 從口傳心記到電子化

領隊:孫英剛

地點:五台山及山西境內多個極具佛教藝術和文化意義的著名場所。

時間:7月20-29日,2017

簡介:這一項目旨在研究從手稿到印刷的演变,以及古代東亞一系列科技和閱讀方式的發展,以助於我們理解當前從印刷到數字媒质的全球性轉型。我們將聚焦東亞的寫作與閱讀文化變革,以之為一面“遙遠的鏡子”(distant mirror,歐洲中古史學家芭芭拉·图奇曼所言),來反映數字化人文科學目前的發展,以及我們與文本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

這項為期十天的田野考察,主要目的是對五台山和周邊地區豐富的宗教石刻進行觀摩、收集、拓取、拍照並將之數字化。

研究群 1.2 宗教和科技

領隊:Marcus Bingenheimer

地點:台灣金山,法鼓山

時間:6月5-16日,2017

簡介:這一田野考察項目將利用台灣北部石門縣的豐富宗教環境,為參訪的師生們舉辦一個科技培訓工作坊。大約一半的時間將用於實地參訪和數據收集,另一半的時間將用於理解數字化工具,以便將數據轉換為信息。

第一次田野考察的主題是“空間和網絡空間”。第一周將介紹地理信息系統在中國宗教研究中的運用。將從地理定位的寺廟、祠廟和墓地所獲得的實地數據,與來自公開和歷史記錄相結合,繪制出宗教地形全貌。在田野考察中收集的數據可用於具體的案例研究,以支持公開資料中關於這些宗教場所的數據,以及了解官方數據的準確性和完善性。歷史數據也有助於形成一個地區的歷時地圖。第二周將重點研究網絡對的宗教空間的呈現方式,討論對象包括Google地球、Google街景、Youtube、虛擬世界,沈浸式環境等。我們將討論這些技術在課堂教學和研究中的運用。

工作坊結束之後,成員們應該能夠做到:1. 能夠創建用於出版物(印製或網絡)的地圖;2. 從各種網絡平臺創建和收集地理信息;3. 將這些技術綜合運用到教學中。

這次田野考察將就空間的數字化展現方式對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生進行培訓,這一課題通常不是亞洲研究培訓的一部分。實地收集到的數據將會與現有的電子化數據進行對比,體現數字模型的臨時性和不完整性。實際的數據和記錄與電子化信息之間的差距很少被討論,但隨著學術研究對數字化信息的日益依賴,這一問題變得愈發重要。

研究群 2.1 真實性與權威性

領隊:賈晉華

地點:河南省濟源市的濟瀆廟及王屋山

時間:5月25日 – 6月3日,2017

簡介:這一田野考察項目將調查濟源市的兩處宗教場所。第一處是濟瀆廟,也是唯一現存的國家祭祀河神的廟宇遺址(四瀆分別為:黃河, 長江, 淮河, 濟水)。第二處是道教聖山之一王屋山。這次考察旨在探討對“主要宗教傳統”和“真正的”作者的認定如何影響了“正統”和“真經“等觀念,並且對在中國由誰、何時及何地來定義權威和正統的宗教這一問題,提供一個獨特的詮釋機會。

這次參訪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為期一天的工作坊,由經驗豐富的當地專家介紹兩個場所的宗教歷史背景和現狀,以及參訪的方法和目的。第一周的其余時間將用於對濟瀆廟做全面調查,包括建築風格、國家祭祀河神的遺跡,以及當地的碑刻。第二周,我們將前往王屋山,對道觀的建築風格、古代物質文化遺跡、碑刻以及當代道士在道觀的活動和修行進行研究調查。

河南省的這兩處遺蹟,一處涉及道教,另一處則為罕見,涉及傳統的中國國家祭祀。研究者希望指出兩個常常被忽略,但卻具有決定性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東亞正統和權威宗教的群體,並重新調整對中國宗教歷史的敘述。由於受限於當代學術對宗教的基於傳統的定義方式(例如佛教、道教、儒教),傳統國家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視;而由於對中國早期和晚期道教的過分強調,許多道教歷史遺蹟也被疏漏。濟瀆廟是現存僅有的國家祭祀河神的祠廟,保存了宋、金、元、明及清代遺留下的72間古建築,以及佔地8000多平方米的100多座石刻碑碣。在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如此珍稀的傳統中國國家宗教遺蹟。雖然極少被學者注意,王屋山是最重要道教聖蹟之一,被稱為“天下第一洞天”,是與唐朝國家資助以及道教典籍的傳播有著切實的關聯。如今,此地成為了研究者與當代道教法師交流、瞭解道觀文化、宗教儀式和當代中國道教人居建築的獨特場所。這一田野項目將培養研究院學生對中國宗教做田野調研的能力。這有助於實現我們的主題——重新定義“真實性和權威性”,也有助於收集這方面的新的豐富數據。

研究群 2.2 “次要的”創作者,“主導的”地位

領隊George Keyworth

地點:妙蓮寺, 松尾大社, 京都府立総合資料館; 叡山文庫, 三井寺 [園城寺], 石山寺; 可能包括天野山金剛寺,或醍醐寺。

時間:5月29日 – 6月9日,2017

簡介:這一參訪活動為的是研究兩個課題:1. 編纂者、書吏、譯家和讀者在中國佛教經藏的產生和形成中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2. 非宗教因素如何影響了這一過程。參訪團的目的是對“二次”製造佛經的地點以及在佛教經典重塑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個人、團體或機構進行確定、編目和研究。在2017年夏天,研究人員和學生將對京都幾處場所進行田野考察,具體包括收藏“松尾社一切經”的妙蓮寺和京都府立総合資料館,以及書寫這部藏經的松尾大社。我們也將參觀“松尾社一切經”的源頭,滋賀県天台宗相關場所,包括三井寺和叡山文庫,以及其他一兩所收藏十二世紀寫本大藏經的寺廟,包括真言宗的石山寺、天野山金剛寺或醍醐寺。

為了確定、編目和考察“二次”製造的地點以及在佛教經典重塑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個人、團體或機構),在2017年夏天,本考察團的研究者將仔細研究“松尾社一切經”,它天台宗的的來源,以及收藏在周邊地區、相對而言已有較深入研究的日本古寫經,如石山寺、天野山金剛寺或醍醐寺等一切經。這些古寫經不僅能補充大陸(敦煌)抄本,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獻學價值,同時也是見證中古日本僧眾、神職人員、貴族,以及書吏為了特殊或地方目的而(再)塑造東亞佛教經藏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參訪這些對經藏進行製造或再製造的場所和現存古寫經,本考察團的研究者將獲得關於這些經卷實物的第一手經驗,並瞭解如何處理、閱讀和詮釋題尾記。

研究群 2.5 從藏經時代到“後藏經時代”

領隊:Toshinori Ochiai

地點:1) 七寺, 金剛寺, 興聖寺; 2) 岩屋寺

時間:7月27日 – 8月2日,2017

簡介:這一考察團旨在為日本古寫經,尤其是僧傳和經錄,創建電子版本和文本搜索系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並幫助我們的成員對他們所研究的文本的其他版本做研究,在2017年夏天,這一考察團計劃組織一系列田野考察,參訪多所存有古寫經和刊行版經藏的日本寺廟,目標文獻包括:1. 七寺、金剛寺和興聖寺一切經;2. 現存於岩屋寺的宋版本(960-1276)雕版大藏經。

這一田野考察的目的是發掘日本古寫經的巨大資源,使之與敦煌抄本資源互補,最終推動東亞佛教研究中文本考定和分析的進一步和長期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就在於實地參訪調查存有古寫經和刊本經的傳統佛教場所,並收集第一手資料。

研究群3.2  圖像與文本交互觀照下的歷史真實:北朝佛教及其他

領隊: 聖凱法師

地點: 中國河南省洛陽市, 少林寺

時間: 7月30日 – 8月8日, 2017

簡介:這一田野考察將鎖定在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主要是少林寺。我們將在少林寺舉辦一場關於北朝佛教的研討會(詳見https://frogbear.org/a-conference-on-the-shaolin-temple-and-buddhism-under-the-northern-dynasties/)。少林寺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諸多名寺之一,不僅因為它悠久的歷史和在禪宗的傳承中所扮演著中心角色,還因為少林寺有著豐富的關於武術史的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在塔中或寺廟內的石刻。我們將在寺內停留五天。其中大約一半的時間將用於討論寺廟的歷史、寺院中的當代行持、以及北朝佛教的某些重要教義。在餘下的一半時間中,我們將參觀少林寺和永泰寺。我們將收集現場數據,指導學生和研究者詮釋這些珍貴的資料。8月3日,我們將前往巩縣和龍門,參訪這兩個地方的石窟。我們將對這些石窟的石刻和造像採集數據,並將之與公開的和歷史記載作比較。

這次田野考察體現了整個項目的宗旨,培養研究者和研究生理解寫本、石刻和形像之間的關聯,以期實現項目的指導目標。實地收集的數據將與各類文本資料作比較研讀,不論公開的還是私藏的,刊行的或未刊行的。最後,這些碑柱、石刻,和形像資料將被數據化,尤其是取自少林寺、巩縣和龍門石窟的數據,以豐富這個項目的數據庫。

研究群3.3 雕像中的文本

領隊:  James Robson

地點: 首爾(8月11-12日)及參訪當地城鎮多處寺院的腹藏品(8月13-15日)

時間: 2017年8月11-16日

簡介:“裝藏的文本”研究群的主要目標是對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所有內部存有手稿和文本的雕像進行鑒定、編目和研究。調研範圍包括保存在亞洲原址的及亞洲和其他國家博物館中的造像。作為這個項目的奠基工作之一,每個區域的研究人員將負責編寫一份附有註釋的資料目錄,內容包括:1. 記錄裝藏物品的經藏內外原始資料;2. 對已知的裝藏寫本或文本的造像的研究成果;3. 提及在造像中裝藏文本的其他歷史或文學資料。這一階段的目標並不一定是完成一份文獻目錄,而是利用所收集的資料來定位經過裝藏的造像。接下來,中國、韓國和日本的田野考察工作將致力於鑒別那些已公開和未公開,以及未證實是否有裝藏的造像,并與研究這些資料的當地學者建立聯繫。這個項目的最終階段將對造像裝藏的物品進行研究,召開相關主題的會議,並出版論文集,對東亞的裝藏造像提供一份權威性的研究。

項目第一年是對韓國的調研,與韓國同仁共同研究開發一個綜合數據庫,收入韓國所有經過裝藏的造像。鑒於這一項目的總體目標,關注的焦點是裝藏文本。這一田野考察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現和收集新的資料,以便我們進行新的研究。鑑於現階段對這一研究群的研究對象還知之甚少,很難一開始就能預判未來的具體發現。除了可能收集並貢獻於檔案庫的資料,這一研究也可能對當前的實踐活動或給聖像賦神識的活動提供評估。

雖然已有單篇研究報告涉及含有裝藏(文本或形象等其他物品)某些造像,但據我們所知,尚未有一個綜合的數據庫來囊括所有已知裝藏造像。來自韓國的材料對於理解裝藏這一泛亞洲宗教活動至關重要。經證實,一些來自其他國家的裝藏造像在亞洲流傳著。日本清涼寺造像可能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因其製造於中國台州。在這一項目中,參與者(包括學者和研究生)將學習如何利用博物館和寺廟藏品,如何獲取具有所有權的資料,獲取佛教造像的圖片,對造像內部獨特的文本和寫卷進行掃描或拍照。促發這一項目的初步研究問題包括:佛教造像的裝藏物品包括那些類型(諸如捐贈文本、佛經以及藏外資料);這些物品如何增進我們對東亞佛教的認識或挑戰早先的研究;如何結合運用新資料與其他的資料;以及為什麼選擇裝藏某些類型的文本,選擇這些類型是否有特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