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Glorisun International Intensive Program on Buddhism, hosted by Harvard FAS CAMLab – Junfu Wong’s Report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student report page

 

旭日國際佛學網絡哈佛大學暑期密集型菁英班全程回顧

 

黃君榑

劍橋大學

 

2021年8月4日至25日,旭日國際佛學網絡哈佛大學暑期密集型菁英班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圓滿舉辦。是次項目得到旭日國際佛學網絡的慷慨支持,並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拔地入雲:佛教與東亞宗教」 (FROGBEAR) 項目的計劃統籌下,由哈佛大學主力承辦。菁英班面向全球招選優秀青年學子,力求為對佛學研究相關領域感興趣的學子構建一個跨文化視野與跨學科交流的平台,並以此培養從事佛學研究的卓越人才。

不過與以往幾屆不同的是,是次菁英班採取了完全線上授課方式,無疑為在全球疫情下的一次巨大成功。學員來自全球各地三十四所高校,除了全職學子外,亦有數位學問僧尼與在職學生,均秉相同的求學問道之心,齊聚在線上參與為期二十二日的密集研修班。

學員遍佈世界各地,身處截然不同的時區,但在菁英班的號召下於4日的指定時間同時登入系統,參與開幕式。開幕式上,是次菁英班的主辦方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先為參與者介紹了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並歡迎眾學員的到來。之後則由統籌方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教授,介紹此項目的理念與初衷,並交代了今年菁英班的日程與內容。陳金華教授首先誠摯感謝了旭日慈善基金會及其創始人楊釗先生的慷慨支持,並感謝了北京大學湛如法師/教授對整個佛學網絡的關懷與領導;之後,他激勵學員們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潛心學習。接著,一眾學員第一次向大家介紹自己,並正式為歷時將近整個八月的菁英班拉開序幕。

 

專題授課

專題授課與學術講座構成了菁英班的核心部分。先由主辦方之一的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 (Eugene Wang) 就敦煌洞窟中所示之觀音經變壁畫,討論該地民眾群體如何對經文內容進行重新解讀與重新排序,並由此實現創造了自身的佛教世界體系。耶魯大學的葛利尹教授 (Eric Greene) 則帶領學子閲讀早期中國佛教中的禪經與觀經,討論了禪的觀念,並呈現此一觀念如何在禪宗形成初期發展並轉變,並揭示了修禪實踐與文本之間的差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教授 (Jinhua Chen) 引導學生從何謂宗教,去思考宗教作為一種網絡體系的內核,並由此引申探索了早期中國各寺院間的關係,解讀了由寺院與邑義所組成的網絡體系。牛津大學的烏瑞珂教授 (Ulrike Roesler) 詳實地介紹了藏傳佛教典籍的傳承與書寫體系,講述了書籍在密藏系統中是如何與政治相互結合而構成一套獨有的神聖解讀。劍橋大學的高奕睿教授 (Imre Galambos) 從敦煌寫本入手以小見大,討論了藏漢寫本在敦煌諸文化群體之間是如何被應用的,並通過實際例子,解讀了不同寫本裝幀方式與物質形態背後的文化含義。漢堡大學的田海教授 (Barend ter Haar) 則從民眾的角度,引領學生思考佛教一詞在歷史中不同群體間的解讀與定義的差異,並通過分析白蓮教等群體的實際例子,揭示了民眾群體在佛教發展脈絡中的重要性。

上排:汪悅進教授(Eugene Wang)、葛利尹教授(Eric Greene)、陳金華教授(Jinhua Chen)
下排:烏瑞珂教授(Ulrike Roesler)、高奕睿教授(Imre Galambos)、田海教授(Barend ter Haar)

學術講座

專題授課之外還有三場精采的主題講座,分別由芝加哥大學的柏崗教授 (Paul Copp) 從物質宗教角度,討論了在敦煌等地所見的佛教印章如何同時具備實際與符合功能,並著重展現了其與海印三昧等宗教實踐行為的關聯。南加州大學的梅璐宜教授 (Lori Meeks) 則為學子詳細介紹了中古至早期日本佛教講道所用的文本體裁,解釋了民眾群體與女性群體是如何接觸並研習與使用相關文本的,並通過具體例子探討了女性如何能由此最終獲得救贖。澳門大學的賈晉華教授 (Jinhua Jia) 為學子廣泛介紹了古典禪研究的多個面向,並通過對多部禪經文本的細讀,分析了部分禪經可能的成型年代,解釋了公案傳統在禪宗脈絡中出現的原因與意義。

柏崗教授(Paul Copp)、梅璐宜教授(Lori Meeks)、賈晉華教授(Jinhua Jia)

 

多場授課與講座涉及範圍極廣,均為主講人多年研究之精粹所在,為學子們提供了嶄新開闊的視野,使其能學習到前輩學者獨到的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打開自身學科的壁壘,並將吸收的新知融匯在自身的知識譜系中,可謂獲益良多。

 

青年學者論壇

承繼菁英班的學術傳統,是次活動亦包含了讓菁英班部分學子得以展現自己的青年學者論壇。收納的論文共計十三篇,分作三個主題進行講演。每位學子均把握寶貴的十分鐘,就自己深耕數年的方向進行詳實彙報,引發了熱烈討論。會方特別邀請了劍橋大學的高奕睿教授、漢堡大學的田海教授、哈佛大學的汪悅進教授分別擔任三場主題分會的評議人。幾位學者不僅給予發表人寶貴且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更分享了自身對相關課題的看法,並指出了未來可繼續探索的方向。學子們與一眾評議老師在問答環節,得以進行更深入的交流,並在思想交匯碰撞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研究可能。學生論壇也給予志趣相投或領域相近的學子們一次相互交流認識的機會,並藉此建立未來更多的合作可能。

 

專題會議:東亞佛教與世界營造

當菁英班進展過半,便迎來了會方安排的一場為時三天的專題會議。會議雲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就東亞佛教與世界營造的主題進行彙報。學子參與其中,瞭解到相關課題最前沿創新的研究,並通過討論與提問環節與佛教學界一眾領軍人物交流學習,無疑為一次獲益良多的體驗,更可藉此換個環境繼續吸收新知。(詳情請見“研討會︱東亞佛教與世界營造”報告)

 

休閒茶會

繁忙的授課與講座之間,會方特別安排了一天讓學子可與六位課程導師聊天。學員們皆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在茶會中向導師們介紹自己,並積極分享了自己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積攢下來的疑問,詢問一些課程內容以外的問題。除此之外,學員們因為疫情無法親赴哈佛相聚結識,會方便特意安排了兩場小茶會,好讓學子能短暫離開繁忙的課程生活,並在輕鬆歡愉的氛圍中,享受隨意漫談交流的相聚時光,互相認識並建立新的友誼。

 

閉幕儀式

將近一個月的相處,使得每位學員在閉幕式上皆感觸良多。參與教學的六位教授皆透過視訊表達了對項目的讚許與對學員的肯定。之後輪到五位在菁英班中表現積極的學生代表發表感言,分別為佩魯賈大學的司瑪竇 (Matteo Sgorbati)、芝加哥大學的柏艾嘉 (Alia Goehr)、閩南佛學院的釋萬靜 (Ven. Wanjing)、哈佛大學的王映雪 (Wang Yingxue) 與劍橋大學的黃君榑 (Junfu Wong)。除了感謝項目主辦方的精心安排外,他們更衷心感激各位主講導師的傾囊相授、度人金針。是次菁英班帶給學子的最大收穫之一,就是它所創造的一個突破學科與跨越地域的網絡與舞台。學子們只需安坐家中,便可透過網絡聆聽來自世界各地頂尖學府著名教授的課程,更可藉由論文彙報或討論提問等諸多方式,介紹自己的研究,並與教授達成聯繫。無論在何種層面而言,是次菁英班都絶對稱得上是一次無比珍貴且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受疫情影響的時代更是如此。

上排:司瑪竇(Matteo Sgorbati)、柏艾嘉(Alia Goehr)、釋萬靜(Ven. Wanjing)
下排:王映雪(Wang Yingxue)、黃君榑(Junfu Wong)

之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Yipaer Aierken為與會者演奏小提琴曲目。閉幕式的最後,特邀的兩位與會學問僧——Ven. Cetovimutti (芝加哥大學) 以及 Ven. Ngawang Jungney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為學子和導師祈求安康豐饒,並為仍處於疫情籠罩的世界祈求早日回歸正常,無人再需受病痛苦難影響。閉幕式最終在陳金華教授與汪悅進教授作總結陳詞後完滿結束。

上排:Yipaer Aierken
中排:Ven. Cetovimutti
下排:Ven. Ngawang Jungney

 

學員們縱然未能親身見面,可在連日來的交流互動中所留下的真摯友情,卻是無價且溫暖的寶物。緣分萬千,今年的菁英班無疑是又一次的有緣相聚,並為更多未來可期的佛緣騰出空間。

哈佛大學菁英班師生結業典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