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问道——第六届旭日国际佛学菁英班全程回顾

Return to the main program page.

Return to the Student Reports page.

 

林旭娜/北京大学

 

2023年8月9日至22日,「之江问道——第六届旭日国际佛学菁英班」在香港与绍兴会稽山举办,本届菁英班由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办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与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共同协办,并由会稽山佛教高等研究院承办。 来自世界各地的四十六位学生学者,共聚一堂,积极参与集学术授课、讲座、青年学者论坛以及宗教名胜参访为一体的佛学菁英班。 这一项目得益于旭日国际佛学网络(Glorisun Global Network for Buddhist Studies)的教育资源支持,自2018年开始,每年夏天在旭日网络大学轮流举办,合作学校包括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 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汉堡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https://glorisunglobalnetwork.org)。 该项目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拔地入云:佛教与东亚宗教」(FROGBEAR)研究计划(https://www.frogbear.org)全面协调,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佛学研究多维、 跨领域的创新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 本次研修班的学员男女、僧俗、中外比例平衡,通过多轮筛选,最终由来自世界各知名高校的佛教与东亚文化领域的学生学者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年轻学者 ,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值得一提的是,研修班中有超过十位学问僧尼,他们不仅活跃于宗教界,还深耕学术领域,跨足内外,修行与学问并重,为整个研修班注入了多元文化的光彩。

 

之江问道——第六届旭日国际佛学菁英班暑期研讨会海报

 

本年菁英班为期两周,第一周首先于8月9-11日举行为期两天的香港研讨会系列,紧接着8月12-20日进入密集课与演讲系列,其间还穿插一场青年 学者论坛(8月19日-20日),8月21-22日则为名胜参访与赋归。 研讨会系列在香港大学举行,主题分别为「竞争与互鉴: ‘人间佛教’面临的现实情境与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执两用中: 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佛教中国化与国际 化」以及「佛教与科技:人工智慧时代传统宗教的现代化挑战」。

8月13日上午,密集课与演讲系列于浙江绍兴稽山书院正式开幕。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首先对研修班赞助方旭日国际佛学网络(特别是旭日慈善基金会创始人杨钊先生、旭日佛学网络的领导者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湛如教授),以及 即将交流授课的诸位教授表达了感激之情,同时欢迎各位学子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前来,鼓励学员们把握学习交流机会,奋勇向前。 紧接着,剑桥大学与浙江大学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夏复(Robert SHARF)教授、汉堡大学田海(Barend ter HAAR)教授,牛津大学寇思璧(Kate CROSBY)教授和浙江大学 何欢欢(HE Huanhuan)教授分别致辞,鼓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把握菁英班和研讨会提供的绝佳机会,结识同道,互相沟通,增进交流。

菁英班第一阶段的课程(8月13日至8月16日)由剑桥大学与浙江大学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牛津大学寇思璧(Kate CROSBY)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夏复(Robert SHARF)教授主讲。 高奕睿教授为正式课程拉开序幕,以「丝绸之路上的写本与居士」为题,从中国西北地方发现的手稿入手探讨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实践,指出这些手稿是了解中世纪该地区日常现实 的主要来源。 高教授强调不仅要将手稿视为文本,还要将其视为复杂的文化物件,并为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提供各种线索。 寇思璧教授以「上座部禅定: 能变与所变」为题,讲授了南传上座部的禅定传统,以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中的禅修和仪式为例,介绍上座部 禅定的目的、类型及其实践,并反思了欧洲殖民主义和现代性对上座部禅定的影响。 夏复教授以「禅思、思禅」为题,介绍了自唐代出现的汉传佛教的禅传统,点明了「禅」的印度和中国知识背景,聚焦于激发中国唐代佛教学术思想的 特定教义和解释学问题,对禅的出现进行语境化和哲学理解。 夏复教授通过引导学员对语录(灯录)、公案、《绝观论》等文本的细读,剖析「禅」作为一种哲学辩论的独特方法如何运作,如何以哲学的严谨和微妙来探究悖 论的本质和意义,从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汉传佛教的禅思传统。

 

从左至右:Imre Galambos(高奕睿)教授、Kate Crosby(寇思璧)教授、Robert Sharf(夏复)教授

 

第一阶段穿插三次讲座,均是诸位报告者最新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何欢欢教授以「和绘空有」为题,提出佛教中国化的「宝塔模型」,通过展示和分析「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百余幅佛教相关名画,解读其中蕴含的「 空有之争」——有形之图像如何表达空性之义理。 四川大学李翎教授讲授「印度石窟寺营建与古代数学——支提与窣堵波」,根据印度古老的宗教建筑量度《准绳经》(Śulva Sūtra)和实地考察的结果,从数学的角度解读 印度早期佛教石窟寺在建造上的特点,提出印度早期石窟寺在建造时,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设计的,支提窟与窣堵波最大的区别不在有无舍利,而在于数学比例的 差异。 日本青山学院大学陈继东教授讲授「重审近代中佛教史上的宗派认识」,详细分析了赫舍里如山《八宗二行》与杨文会《十宗略说》的关系,继而考察八宗二行说以及十宗 说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从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佛教发展来看,十宗说与八宗说各自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以往以十宗说为中心的叙述模式需要重审和修正。

 

从左至右:何欢欢教授、李翎教授、陈继东教授

 

菁英班第二阶段(8月17日至22日)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CHEN Jinhua)教授和汉堡大学田海(Barend ter HAAR)教授主讲。 陈金华教授讲授「中古中国的寺学传统」,介绍中古中国的佛教教育——寺学传统。 寺学即依托于寺院之学,与俗世间之学相对。 寺学课程不仅包括佛教学习,还有语言、逻辑学、医学和药学的研究以及诸如各种工艺的世俗知识。 各地的寺院承担教育功能,成为存储、交流和传播各种知识的空间,更是各种阶层和身份人群的荟萃之地。 陈教授由寺学传统出发,强调佛教的文化功能及其对世俗社会的重要影响。 田海教授讲授「研究本土宗教生活的不同资料: 经跋(宋元)与晚明的宝卷」,联系佛教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非精英阶层的宗教实践,关注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的具体 表现。 田教授以首先碛砂藏和普宁藏中的一些宋元经跋为例,分析其中大量当地人将佛教视为一种实用宗教的态度的额外资讯,如简单的佛教教义陈述、姓名、亲属关系甚至地址,展示 了如何通过研究经跋来还原当时当地与普通民众相关的宗教生活图景。 除此之外,晚明宝卷是研究非精英阶层如何看待佛教的重要来源,一部分宝卷的内容体现了晚明及清代佛教徒对于阿弥陀佛和净土宗的批判甚至幽默的观点。

 

左:陈金华教授  右:Barend ter Haar(田海)教授

 

第二阶段穿插两次讲座,清华大学圣凯教授讲授「唐代战争视域下的佛教转型——观念史与社会史的视野与方法」,以观念史与社会史为方法,从战争的视角 分析唐代的佛教转型。 安禄山之乱和黄巢之乱在历史上造成了城市衰败、社会动荡和大规模的南迁。 后唐、五代时期的唐代政权以及佛教结构都受到了影响,导致佛教中心在南方的崛起,给山林佛教的流行提供了机会,最终导致禅宗的传播。 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以「佛光下的朝廷——中古政治的宗教面」为题,阐述佛教知识和信仰体系对中土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影响。 佛教对中古政治的参与,并非仅仅是特定政治人物、集团与特定僧人、寺院的互相利用,而有其自身信仰的逻辑———其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期盼、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理念 ,乃至对统治合法性的论述,都植根于自身的知识和思想之中。 在第二阶段即将结束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来访并为学员们带来有关生死学最新研究进展的简短讲座,张教授结合个人研究与生活的经历分享了对于“死亡”议题的思考 ,简单介绍了近年来从生死学立场阐释大乘佛教的新兴研究趋势。

 

从左至右:圣凯教授、孙英刚教授、张文良教授

 

项目期间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十六位学员发表了论文,授课教师与学员共同讨论。 论坛论文分为五组,第一组主题为「文本」由麦基尔大学研究生刘琦主持,浙江大学博士后李周渊评议,清华大学黎俊溢宣读《〈泥犁经〉的编撰与地狱经的编撰性质 》,北京大学林旭娜宣读《事出于沉思:佛典题记中的高频词「出」与经典的生成》,香港大学罗维摩(Madipola Wimalajothi Thero)宣读Rationale behind the Composition of Three Separate Ṭīkās to the Samantapāsādikā, 复旦大学杨志国宣读《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的初步研究——兼释SHT 945号梵文写卷》。 第二组主题为「教义」,由巴黎科学与文理大学海美凤主持,汉堡大学田海教授评议,中国佛学院释如律宣读《世亲〈佛性论〉之修证体系探析》,闽南佛学院释行 蕾宣读《真谛唯识学中的两种真如与转依》,香港中文大学莫百纳(Brianna Morseth)宣读“Mysticism and the Nebulous World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Critical Review and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Nianfo and Huayan Buddhist Meditation” 。 第三组主题为「寺学传播」,由耶鲁大学研究生魏民安主持,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研究生谈颖娴评议,南京大学张雪琪宣读《闍梨之眼:一名后周僧人的知识世界》,浙江 大学李周渊宣读“Unveiling the Sacred Journey: The Birth of a Woodblock-Printed Buddhist Canon in the Great Hangzhou Reg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汉堡大学柯有乐(Leo Maximilian Koenig)宣读“The Beginnings of Sanskrit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and Its Earliest Proponent Yang Wenhui”。 第四组主题为「历史与社会」,由法国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郑麒骏主持,清华大学博士后张重洲评议,岭南师范学院杨战朋宣读《雷州半岛古佛寺修建考——以明清方志为考察中心》,普林斯顿 大学张含若宣读“Spreading Pure Land Teachings: The West Lake Lotus Society and Literati Networks in Early Northern Song”,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谈颖娴宣读“Emperor as Prince Moonlight and Prince Moonlight as Emperor: How a Buddhist Apocalyptic Interpolation Influenced the Religiopolitical Reality of the Sui Dynasty”。 第五组主题为「仪式与艺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王丽婷主持,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评议,剑桥大学黄君榑宣读“Practising Ritual: A Functional Reexamination of Patronage Registers on Guanzhong Stone Stelae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弗吉尼亚大学樊华杰宣读“From Sprinkling Dhāraṇī-dust to Constructing a Multi-Layered altar: Mortuary Ritual of Uṣṇīṣavijayā cult in Dunhuang”,浙江大学张利明宣读《咸阳成任东汉墓出土金铜佛像研究》。

 

学生论坛第一组:黎俊溢、林旭娜、Madipola Wimalajothi Thero、杨志国,李周渊评议

 

学生论坛第二组:释如律、Brianna Morseth,田海教授评议(左二)

 

学生论坛第三组:魏民安(主持)、张雪琪、李周渊,谈颖娴评议

 

学生论坛第四组:郑麒骏(主持),谈颖娴、张含若、杨战朋,张重洲评议(左三)

 

8月20日闭幕上,学生代表和组织者分别致辞,随后菁英班举行了证书颁发仪式,由田海教授、湛如教授与孙英刚教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随后大家共唱《四季如歌》 ,本次菁英班所有课程顺利结束。

 

菁英班集體合唱《四季如歌》。三位教授從右:湛如教授、田海教授、孫英剛教授

 

课程结束之后,主办方还组织学员们参访会稽山龙华寺、兜率天宫等名胜,以期通过近距离接触、实地考察的方式,提高对世界文化与宗教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菁英班参访兜率天宫

 

菁英班参访兰亭书法博物馆

 

菁英班游览绍兴历史街区

 

本届菁英班内容丰富多彩,汇聚了一众优秀名师,学员积极参与,收获丰硕,拥有国际性视野和远大愿景,对于研究者而言,实属难得的机会。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与同仁们交流互动,携手学习、深入调查、深刻讨论。 佛学菁英班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助于推动佛学的国际化发展,还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互鉴交流,同时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 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的新一代佛学研究者,以及卓越的僧侣人才。 这一切将产生深远且持久的促进作用,值得关心佛教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所有有识之士关注和期待。

 

菁英班师生全体合影

 

作者简介:

LIN Xuna 林旭娜,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 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佛经语言文化、梵藏汉对勘、汉藏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