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賢哲、譯家與類書家的文本與圖像之學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篠原亨一先生(Koichi Shinohara,1941-)傘壽慶賀會
英文原作者:葉山谷(Nate Lovdahl,耶魯大學)
中文譯者:趙燕飛(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2021年10月14日至16日,由旭日全球佛學網絡主辦,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拔地入雲:佛教與東亞宗教研究計劃”、美國耶魯大學和中國浙江大學聯合承辦的“佛教賢哲、譯家與類書家的文本與圖像之學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篠原亨一先生 (Koichi Shinohara,1941- ) 傘壽慶賀會”成功舉辦。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本次研討會於線上進行,但學者與會熱情未減。本次國際會議歷時三天,共計九個部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四十餘位學者參會研討,會議氣氛熱烈,學術成果頗豐。
如果說佛學研究如茫茫林海,紛然雜陳,篠原亨一教授無疑是位在林間巧妙穿梭,“技藝”高超的汲引者。在五十餘載的學術和執教生涯中,篠原亨一教授以其累累的學術成果啟迪了佛教研究乃至更廣義的亞州研究、宗教研究領域的學界同仁,更以其師者的擔當與情懷培育了無數莘莘學子。通過閱讀先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其博學而不失嚴謹的治學風格;近觀先生的為人處事,或與其親友、學生或同事的幾語交談,我們便可察知先生深厚的仁者之心。毋庸置疑,先生的學品與人品在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由此,本次研討會的舉辦以慶賀篠原亨一先生八十傘壽為契機,得到了幾十位來自世界各地學者的回應與祝福,當屬情理與意料之中。
本次會議以研討的方式進行,每日進行三場部會,每場會議先由部會主持人進行簡短地總結,然後請評議人點評與會學者提交的論文,每位學者可就評議人的評論進行回應。由於時間緊張、議程較密及網絡空間的限制,本次會議未設置學者陳述論文環節,評議人需提前熟悉與會者提交的論文或講演視頻,在會議當日直接參與研討。這樣的會議安排雖然帶來了一些不便,但最大程度地促進了學者間具體深入的交流。總的說來,本次會議成果頗豐,作為會議記錄者,筆者將主要記錄旁聽會議時的切身感受及與會學者間精彩的思維碰撞。
10月14日,研討會正式開幕。會議的主辦方代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美國耶魯大學葛利尹 (Eric M. Greene) 和韓森 (Valerie Hansen)、浙江大學孫英剛致辭。為慶祝篠原亨一先生八十傘壽,主辦方播放了一則精心準備的祝福視頻,幾十位曾與篠原亨一教授共事或追隨先生學習的學界友人表達了真摯的祝福,學界友人們或回憶往昔,或作詩祝壽,畫面溫馨感人。隨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休教授蕭本 (Gregory Schopen) 發表了“早期及中世紀印度的行像與供養” 為主題的主旨演講。
陳金華教授 (上左)、葛利尹 (Eric M. Greene) 教授 (上右)、韓森 (Valerie Hansen) 教授 (下左)、孫英剛教授 (下右)
蕭本教授首先回溯了早期及中世紀印度佛教行像的歷史,“行像”指古印度佛教僧尼抬運佛陀造像巡遊的儀式。他指出,梳理中國中古時期的相關文獻如法顯 (337-442?) 及玄奘 (602?-664) 等人的記錄,可增進讀者對這一古印度佛教儀式的理解。他還援引了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中的律典文獻,旨在說明印度佛教行像的悠久歷史。此外,通過分析寺院僧團的戒律規約,蕭本認為,古印度佛教僧尼在重要節日時抬佛巡遊的的重要目的在於為寺院籌措經費。釐清了上述一些史實性問題後,作者進一步指出,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就這一佛教儀式的理解出現了視角的轉換遷移。比如,據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中的文獻,這一儀式主要與籌措經費相關,而在法顯和玄奘這樣的他者視角看來,這樣的儀式不過是古印度宗教生活隆重儀式的縮影。
第二場部會以“石窟營造”為主題,清華大學聖凱教授為部會主持人,美國哈佛大學羅柏松 (James Robson) 教授、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衣麗都教授聯合評議。羅柏松教授依次點評了哈佛大學汪悅進、衣麗都及浙江大學張利明提交的論文。隨後衣麗都教授就北京大學韋正、西北工業大學石建剛提交的論文進行了評議。兩位評議人均肯定了幾位學者的論文所探討的石窟營造這一議題的重要意義。學者討論的興趣焦點主要集中於藝術史領域,特別是佛教石窟藝術中文本與圖像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例如,學者如何處理文本敘事與藝術表徵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研究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學者是否表現出某種偏好?較之文本材料,圖像可為佛教研究者,特別是在其整合多元敘事方面,提供哪些便利或優勢?通過對這些多元敘事的整合重組,可為我們思考佛教思想內部不同敘事傳統間的交融互動帶來哪些啟示?
聖凱教授 (上左)、羅柏松 (James Robson) 教授 (上右)、衣麗都教授 (中左)、汪悅進教授 (中右)、韋正教授 (下左)、張利明先生 (下右)
第三場部會以“密教”為主題,美國密歇根大學本博澤 (Ben Brose) 教授主持研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夏富 (Robert Sharf) 教授進行評議。夏富教授依次點評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王錦萍、亞利桑那大學魏雅博 (Albert Welter)、薩斯喀徹溫大學紀強 (George Keyworth)、普林斯頓大學石媫姬 (Jacqueline Stone) 提交的論文。他提出了系列頗具啟發的問題,例如,我們如何辨別墓碑僅用於紀念緬懷還是亦有其他宗教性的用途?應如何理解特定類型的密教文本與日本佛教宗派形成的關係?如何可能實現開悟在轉世生命間的延續?此外,夏富教授的點評還涉及了更廣層面的定義問題,如:當代學者如何對歷史進行多樣化的定義,以及這種解讀有何價值。幾位學者就這一問題的探討主要聚焦於“密” 與“教” 這兩個近在眼前又頗為棘手的概念。例如,應如何判定某類現象具有特定的宗教目的,還是僅將其視為群體現象的表徵?相較於廣義上的大乘佛教,何為密乘的顯著特徵?那麼,通過思考這些更廣層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獲得哪些收穫?
本博澤 (Benjamin Brose) 教授 (上左)、夏復 (Robert Sharf) 教授 (上右)、王錦萍教授 (中左)、魏雅博 (Albert Welter) 教授 (中右)、
紀強 (George Keyworth) 教授 (下左)、石媫姬 (Jacqueline Stone) 教授 (下右)
會議第二日以“信仰交匯” 為主題的第四部會拉開序幕。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金延美(Youn-mi Kim) 教授主持會議,加拿大蒙特愛立森大學安素桑(Susan Andrews) 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志遠聯合評議。安素桑首先點評了羅柏松提交的論文,隨後陳志遠依次點評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戴梅可(Michael Nylan)、韓濤(Thomas Hahn)、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陳懷宇以及浙江大學孫英剛提交的論文。鑑於本部會有多篇待評議的論文且討論者較多,學者們討論的話題十分豐富,不過在這些繁複議題的背後始終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即信仰間的“交匯” 問題。與會者探討了信仰交彙的起源與影響以及學者應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交匯” 不僅聚焦於特定的宗教傳統,還囊括了更廣義層面的文化間的互動,和影響社會內部人民宗教生活的經濟與宗教因素間的互動,乃至不同學科間的相互影響等。
金延美 (Youn-mi Kim) 教授 (上左)、安素桑 (Susan Andrews) 教授 (上中)、陳志遠教授 (上右)、戴梅可 (Michael Nylan) 教授與韓濤 (Thomas Hahn) 教授 (中左)、
劉屹教授 (中中)、羅柏松 (James Robson) 教授 (中右)、陳懷宇教授 (下左)、孫英剛教授 (下右)
第五部會的主題為“文本、刊刻與地圖”,會議主持人為耶魯大學葛利尹(Eric Greene) 教授,南京大學童嶺教授進行評議。童嶺教授依次評議了韓國東國大學郭磊、上海師範大學伍小劼、山東大學胡孝忠、加拿大蒙特愛立森大學安素桑及聖母大學徐恩熙(Alexander Hsu) 提交的論文。本部會的與會者和後來加入討論的戴梅可教授共同探討了文本間的關係及文本真偽的問題。通過審視文本間的關聯,與會者探討了現存的佛教刊本如何影響文獻的生成,人們如何通過地圖等形式的文本實現區域間的知識遷移,以及佛教文獻與宮廷文獻的體裁規約問題。在就文本間的關係問題進行探討後,學者們討論的重點自然過渡到了文本或歷史真偽性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核心在於:在進行文本的刊刻複製時,誰最終判定了文本的真偽,以及我們今天應如何處理文本與歷史真偽性的問題。戴梅可教授就處理文本真偽的問題時特別強調,鑑於當下社會虛假信息的日益氾濫,辨別信息的真偽十分重要。
葛利尹 (Eric Greene) 教授 (上左)、童嶺教授 (上右)、郭磊教授 (中左)、伍小劼教授 (中右)、胡孝忠教授 (下左)、安素桑 (Susan Andrews) 教授 (下中)、徐恩熙 (Alexander Hsu) 教授 (下右)
會議次日最後一場部會的主題為“跨域傳播”,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殷守甫教授主持,英國卡迪夫大學寧梵夫 (Max Deeg) 教授及北京大學範晶晶教授進行評議。兩位評議人分別點評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伯特·布朗 (Robert Brown)、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貝劍銘 (James Benn)、香港中文大學金玟求 (Minku Kim)、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及河南大學李巍提交的論文。與會者的討論緊扣跨文化交際的主題,就“他者” 敘事的角度與修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這與蕭本教授的主旨發言遙相呼應。例如,研究者是否可通過查閱玄奘的遊記以了解印度的宗教生活或佛教藝術,儘管這些問題似乎玄奘本人並不感興趣。同時,這樣的“他者” 視角可為印度內部產生的敘述帶來哪些增益或困惑?此外,與會學者還著重探討了中國佛教徒如何使用有關域外風物人情的記錄以實現自我的敘述意圖。例如,印度佛教文獻中的異端人物常被用作批判非佛外道的代名詞,這一策略規避了觸碰唐朝社會任何敏感神經的風險,再比如,“來自異域的宗教物品神奇地出現於中國” 這樣的表述也為那些物品賦予了佛教意義上的合法性。除了上述敘述上“掩人耳目” 的意圖,學者們一致認為,對中國佛教徒而言,這些來自異域的風物人情的有用之處正是源於其“異質性”。
殷守甫教授 (上左)、寧梵夫 (Max Deeg) 教授 (上中)、範晶晶教授 (上右)、羅伯特·布朗 (Robert Brown) 教授 (中左)、
貝劍銘 (James Benn) 教授 (中中)、金玟求 (Minku Kim) 教授 (中右)、陳金華教授 (下左)、李巍教授 (下右)
本次研討會最後一日以“聖傳” 為主題的第七部會為序幕。該部會由孫英剛教授主持,評議人陳懷宇教授分別點評了英國卡迪夫大學寧梵夫、北京大學範晶晶、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劉學軍、美國密歇根大學陳朗及浙江大學馮國棟提交的論文。在本場次的討論中,學者們未局限於討論傳統的幾部或系列傳記,而是旨在從更廣的層面探討聖傳如何作用於傳記的創作者、讀者乃至學者群體。很多包括篠原亨一教授在內的學者探討了聖傳這一修辭體裁的作用,本次參會的學者也就這一議題進行了不少討論。頗為有趣的是,學者們又進而討論瞭如何通過這類傳記,即通過將其置於大的歷史背景中,探究更為廣闊的傳記主人公或傳記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問題。
孫英剛教授 (上左)、陳懷宇教授 (上右)、寧梵夫 (Max Deeg) 教授 (中左)、範晶晶教授 (中右)、劉學軍教授 (下左)、陳朗教授 (下中)、馮國棟教授 (下右)
會議的第八部會圍繞“道宣之世界:真實與想像” 的主題展開,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艾麗克絲·卡洛安尼德斯 (Alex Kaloyanides) 教授主持,薩斯喀徹溫大學紀強教授評議。紀強依次點評了南京大學童嶺、新加坡國立大學何培斌、中國社科院陳志遠、牛津大學藍山 (Nelson Landry) 提交的論文。任何一位熟悉道宣 (596–667) 的學人想必了解道宣著述之豐與他所努力構建的佛教感通世界。不過,筆者驚訝地發現,與會學者的四篇論文似乎沒有太多共同點。儘管如此,道宣筆下的宏大多元始終是貫穿會議的一個主題。幾位學者還探討了道宣的權威問題,以及後來的佛教徒如何通過引用道宣著述或對其人身依附的方式來增強其教法的權威。同時,鑑於本次國際會議的緣起及篠原亨一教授對道宣研究之精深,我們未嘗不可以說,篠原亨一先生在道宣研究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本身就是一位“道宣式” 的人物。
Alexandra Kaloyanides 教授 (上左)、紀強 (George Keyworth) 教授 (上右)、童嶺教授 (中左)、
何培斌教授 (中右)、陳志遠教授 (下左)、藍山 (Nelson Landry) 先生 (下右)
隨著第九場部會的進行,本次會議逐漸進入尾聲。這一部會的主題與研討會首日第三部會的“密教” 主題相同,由首都師範大學郝春文教授主持,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評議。汪教授首先點評了由大足石刻研究院未小妹與姚淇琳合作撰寫的一篇論文,隨後點評了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金延美、荷蘭萊頓大學約瑟夫·埃卡 (Joseph P. Elacqua) 的論文。這一部會中,幾位學者同樣探討了上述其他部會涉及的一些關鍵議題,特別是圖像的傳播與力量的問題,這裡學者們主要探討了密教中的符咒、曼荼羅、或特定經咒等“技術” 問題。
郝春文教授 (上左)、汪悅進 (Eugene Wang) 教授 (上右)、未小妹研究員 (中左)、
金延美 (Youn-mi Kim) 教授 (中右)、埃拉卡 (Joseph P. Elacqua) 先生 (下)
筆者認為,本次研討會還有幾個亮點值得關注。一是本次會議全程為中英雙語,與會學者可選擇用英文或中文進行發言。鑑於篠原亨一教授在國際學界的影響力,未見到其他語言特別是日文和韓文的論文發表似乎有些令人驚訝。不過,由於篠原亨一教授中英文著作的廣泛影響及其與本次會議協辦方浙江大學的深厚淵源,本次會議採用中文作為會議語言之一不失為合理的考量。同時,考慮到與會者廣泛的地域分佈,自然選用了英語這門學界通用語。本次國際研討會的中英雙語性還將體現於本次會議成果的“結晶” 之中。據陳金華教授介紹,主辦方將收集與會學者的論文,以紀念慶賀篠原亨一教授傘壽論文集的形式發表。此外,部分論文還將以中英雙語,即原文並附中文或英文翻譯的形式發表。這部即將面世的雙語論文集必然值得期待。
作為撰寫本次會議報告的最後一點反思,我想,與其說佛學研究如茫茫林海,莫若說它是叢學苑珠林,在這裡,篠原亨一教授不僅是引路人,更是辛勤的培育者。他用真切的師者關懷培育著每一位追隨他的年輕學子,助其開花結果。本次會議的與會者,特別是曾追隨先生學習或受先生指導的年輕學人,對篠原亨一教授深懷感恩。無疑,正是得益於篠原亨一教授等前輩的辛勤培育,佛學研究這片珠林方能煥發今日多彩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