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20日. 山西五台山大聖竹林.
From the Ground to the Cloud: Insights from Seven Years of Fieldwork, Training, and Data Collection
Online, UBC, April 13-14, 20-21, 2024, 6:00-8:00am (Vancouver) | 9:00-11:00pm (Beijing)
佛教與亞洲宗教跨地域與跨文化的互鑒與共融
浙江大學,杭州舉行,2024年8月17–18日
2024新加坡「漢傳佛教禮儀與亞洲精神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
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4月24日。新加坡蓮山雙林禪寺舉行,2024年8月24–25日
微塵藏山海: 地方史到全球史的“多圈層背景化”視閾中的佛教中國化
閩南佛學院舉行,2024年8月18–21日
佛教典籍的成立與傳譯視閾下的佛教中國化
2024年8月11–15日,五臺山大竹林寺舉行
Buddhis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llenges to Religions from a Digitalized World
August 9–12, 2023. Hong Kong, China.
Sinification, Globalization or Glocalizat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 Study of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in Asia and Beyond
August 9–12, 2023. Hong Kong, China.
競爭與互鑑: “人間佛教”面臨的現實情境與佛教的跨文化傳播
香港,2023年8月9-12日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rket, Merit, and Women in East Asian Buddhism
May 19, 2023. In person, Ewha Womans University Museum.
Monks & Literati: Cultural Ideas and Lifestyle of Chinese Buddhism
Lian Shan Shuang Lin Monastery 蓮山雙林禪寺, Singapore, August 12–13, 2023
Conference: Site-Image-Object: Rethinking Place in Chinese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December 7-9, 2022
《劫盡末法之時:以佛教末世論觀照人類歷史與現實中的氣候危機問題》國際研討會
2022年10月7-9,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舉行
Religions and Local Society in the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 Conference in Honour of Professor Timothy Brook
August 12–14, 2022, ONLINE with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禪流河東復河西:禪宗跨地域與跨文化傳播的跨學科考察
2022年7月29日至31日; 與耶魯大學合作; Zoom 線上
Image – Text – Reality in Buddhism: Interrelation & Internegation
May 23 – 25, 2022, multiple speakers, ONLINE
From Jetavana to Jerusalem: Sacred Biography in Asian Perspectives and Beyond
November 7–9, ONLINE with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and Yale University.
A Forest of Knowledge about the Texts and Images regarding Buddhist Saints, Sages, Translators, and Encyclopedists
October 14–16, 2021, ONLINE with Yale University.
第二屆《五臺山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年 7月19-24日。五台山大聖竹林寺
East Asian Buddhist Worldmaking
August 14–16, 2021, ONLINE with Harvard FAS CAMLab.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in Asia and Beyond
ONLINE July 4-6, 2020 in collaboration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UPDATED] Enduring Discoveries of the Cosmopolitan, Multicultural, Expansive and Relative Orthodoxies in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Buddhism, History, Manuscripts, Archaeology, Literature, Art, and East-West Exchanges
July 4–6, 2020 ONLINE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CFP deadline May 15, 2020 | POSTPONED – Geumgang University | POSTPONED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
徵稿:神通寺與東亞佛教國際研討會
2020年6月12-16日. 山東濟南.
徵稿啟事:《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全球史與全球化視閾下佛教中國化問題國際研討會》
2020年6月5-6日;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2020年6月7-8日; 大聖竹林五臺山. 截止日期: 2020年2月1日
“從中古到近代:寫本與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9年8月24–25日.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From Tiantai to Hiei: Tiantai/ Chontae/Tendai/ Buddhism & East Asian Societies
December 6-8, 2019, Peking University. CFP Deadline April 30, 2019
佛教與科技創新: 歷史背景與現代挑戰
2019年9月20-22日。加拿大溫哥華
亦僧亦俗、自內及外:東亞大視野下的佛教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中國山西五台山、2019年6月3-5日. 截止日期: 2019年3月31日
《唐代密教與東亞社會》國際研討會征文
2020年3月7-8日;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會議徵稿啓事-中亞和東亞地區的佛教金石雕造、保存與研讀
2019年8月20-21日; 牛津, 英國. 申請截止日期: 2019年3月31日.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Cultures Winter Lecture Series & The 4th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Forum
Conference January 7-9, 2019 at DILA.
佛教動物:亞洲宗教及文化中的動物意象反應
2018年四月20至22日. 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佛教寫本文化:中亞和東亞佛教寫本的書寫和保存
2018年8月29-31日. 英國劍橋大學.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rom the Silk to the Book Road(s)
Sept 21-23, 2018 Berkeley, California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rom Chang’an to Nālandā: The Life and Legacy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Monk Xuanzang (c. 602-664)
August 17-19, 2018; Xi’an, China.
Conference: Identity and Networks in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
Mount Wutai, Shanxi province, China; July 3-5, 2018.
New Horizons In Research on the Contents Inside of East Asian Statues
June 23-24, 2018.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Consecrating the Buddha: On the Practice of Interring Objects in Buddhist Statues
August 11-12, 2017 at Ewha Womans University, Seoul Korea
從曹溪到敦煌:多重資料和不同視角下的跨學科禪宗研究和敦煌寶藏研究
2018年1月13-15日. DILA, 台灣.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rom Xiangyuan to Ceylon: The Life and Legacy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monk Faxian (337-422)
March 25-27, 2017. Shanxi, China.
第三屆《五臺山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7年8月8-11日. 山西忻州五臺山大聖竹林寺
少林寺與北朝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7年7月31日-8月2日. 河南嵩山少林寺
佛教與商業、市場與功德:古今佛教與經濟的互動
國際研討會規劃 作为新興的交叉研究領域,佛教與經濟之關聯正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富有影響的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在討論新教倫理時,曾認為佛教的遁世態度切斷了其與任何經濟倫理的關聯。然而,佛教經濟史、社會史及人類學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漸轉變了學術界關於佛教僧尼與世隔絕、遺世孤立的刻板印像。縱觀古今,寺院和僧團一直是其所在社會的重要經濟力量:透過以慈悲和功德為基礎的淨財募施、慈善事業以及商業經營等途徑,佛教影響力得以深入社會各個方面,為其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的中外學者在面對當代社會資源環境、商業倫理、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議題時,亦開始把目光投向佛教,希望從中尋求對改善當今社會經濟問題有所助益的見地和實踐方法。在這樣的語境之下,對佛教經濟活動和經營理念的歷史性探索,與當代社會經濟的現實性問題相交,形成了與佛教相關的歷史學、宗教學、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新範疇。 為此,以增進各領域學者交流溝通、相互啟發為目的,“市場與功德”學術會議將於2017年6月16日到18日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舉行。此次會議由UBC佛教研究論壇和“佛教與東亞宗教”(Buddhism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 www.frogbear.org)項目資助,該項目作為跨國界、跨學科的長期研究課題,新近得到了加拿大聯邦政府社會和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SSHRC)的基金支持。會議組織者在此誠摯邀請關注佛教與經濟交叉研究的學者提交論文,從人類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文本學以及其他角度深化學術界對佛教經濟史與當代經濟議題相關性的理解。論文可涵蓋(但不限於)以下話題: 社會經濟學理論方法在研究佛教活動及其效果上的運用和局限; 佛教經濟學領域的新發展; 與佛教藝術相關的器物製造等活動中存在的經濟關係; 佛教理念對經濟實踐研究的啟發; 佛教、經濟與性別之間的交叉研究; 東亞佛教和企業創新文化之間的關聯; 佛教經濟實踐在過去及當下跨區域交流中所承擔的角色,特別是和所謂的絲綢之路以及書籍之路相關的研究; 在環境方面,佛教活動可能帶來的效用; 科技變革與佛教實踐(如創造功德)之間的關聯; 寺廟與僧侶在資財的創造、使用和轉化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和“無盡藏”相關的印度大乘佛教理念和實踐,以及據稱實踐了“無盡藏”理念的中國隋唐時期的三階教; 對於佛教在促進經濟或倡導平等等方面有所啟發的故事、歷史或當代實例。 會議組織者歡迎基於任何佛教派別的論文提案,亦不必局限於上述話題。主辦方將會負責包括食宿在內的會議期間所有開支,同時也將為每位受邀學者提供一定的旅行補貼。目前,主辦方已向25位資深學者發出了邀請,同時還希望有其他10到15位研究者(特別是年輕學者)參與。有意向的學者,請在2016年11月30日前將論文提案和最新簡歷發至陳金華教授郵箱(jinhuachen2013@gmail.com)。 Continue reading
When the Himalaya Meets with Alps: International Forum on Buddhist Art & Buddhism’s Transmission to Europe
August 27, 28, 2016. Madrid, Spain.
East Asian Manuscript and Print as Harbingers of the Digital Future
May 26-28, 2016. Vancouver, Canada.
While considering reading, writing, and media today alongside Asian traditions of the past, this event will also look ahead toward ways of preserv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past, including demonstrations of digitization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library studies, journalism, history,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The roundtable will bring scholars, curators, librarians, community leaders, and policymakers into conversation to examine an array of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