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稿啟事:《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全球史與全球化視閾下佛教中國化問題國際研討會》

徵稿啟事:《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全球史與全球化視閾下佛教中國化問題國際研討會》

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

全球史與全球化視閾下佛教中國化問題國際研討會

(山西忻州五台山大聖竹林寺、2020年6月6-8日)

 

現向各界學者誠摯徵稿! 本次研討會由五台山東方佛教文化研究院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拔地入雲」研究項目 (www.frogbear.org) 協辦,山西忻州五台山大聖竹林寺承辦。此次研討會將於2020年6月6日至8日於五台山舉行。

從全球史的角度來看,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中國內地之時,正值東亞與中亞、南亞地區打開溝通橋梁之始。漢帝國的國力延伸到了中亞腹地,遂使文明間的孔道洞開,不同文化要素由此激蕩、碰撞,而佛教則不過是這個文化交換的歷史性格局中的一環。

這種純然異質的文明形式,在此後經歷了漫長的適應與交融,至公元七世紀以後方才逐漸形成了具有華夏文化特色的漢傳佛教傳統。並且,漢傳佛教還就此向周邊整個東亞與部分東南亞國家輻射開來,成就了與漢字文化圈相呼應的漢傳佛教文化圈,在全球文明史的大背景之下,這一宏大的宗教與文化模式轉換就具備了超越單一文明類型的深遠意義。

從歷史與全球史的大背景來看,佛教的中國化過程,或者說是印度文化中部分因素在華夏文化內改造與適應的過程,可以從思想、信仰與制度等數個層面來加以簡析。佛教這種來自南亞的宗教信仰模式,自傳入中土以來,印度起源的、以緣起論、四聖諦、中道觀以及戒、定、慧三學為核心的佛教基本教義就並未發生多少變化。然而,對於經典的論釋則可能會有天差地別的不同。除早期以本土概念來匹配印度佛教名相的「格義」之學外,即使是在對印度佛教教義思想深入瞭解之後,也依然無法阻擋中國義學僧人將印度佛教思想概念逐步納入中土思想體系之內的巨大內在驅動力。這其中中國本土思想之中的儒學與老莊之學都以某種方式滲透到了漢傳佛教思想之中。中土義學高僧往往身兼多重文化身份,這樣中印兩大文化就在這種長時間的歷史碰撞之中,慢慢融合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教義。除此之外,即使面對純正的印度佛教經典,除了從東漢末開始的長達一千餘年的漫長譯經過程之外,中土的佛教徒不但參與譯經、解經,同時也會自撰佛經並留下了大量佛教教義、典章制度與歷史性撰述。與藏傳佛教的甘珠爾、丹珠爾之中主要皆為譯經不同,漢傳佛教大藏經中則有巨大比例的中土撰述。因此,漫長的中國佛教文獻集成史,其實也是一個佛教中國化的同步過程。

就信仰層面而言,中國佛教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在民間,佛教徒自然不樂於訴諸各種高深的教義教理,而會乞靈於各種方術神聖,因此中土的黃老神仙之術與靈魂不死、鬼神崇拜等就會以某種方式與印度佛教交融,並在社會的中底層發生各種奇妙的演變。與此同時,中國佛教信仰之中佛、菩薩崇拜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三世諸佛與四大菩薩的崇信等最為重要。自唐之後,菩薩信仰不但逐漸獲得了各種佛教思想理論與宗派組織上的依託,而且與山嶽信仰合流,形成了中國的佛教名山崇拜系統。不但中國自己的佛教徒趨之若鶩,而且吸引了大量來自東亞、東南亞甚至南亞佛教母國的信徒朝聖。在這種轉變過程之中,我們可以發現世界佛教的重心已然由印度轉移到了中國。

就制度層面,佛教也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適應過程。中國本土宗教之中本來並不存在印度佛教的居住於僧院之中的出家專職教士制度。大約在劉宋時期,隨著廣律的相繼引介翻譯,印度的佛教制度就漸次在中土獲得了移植。但同時,雙方之間因為社會環境以及宗教世俗力量對比的差異就導致了無數大大小小的長期制度性衝突。比如無論是踞食與坐食、用筷與用手摶食、跪拜君親與否,乃至與僧人刷牙、洗手、如廁等日常行儀相關的繁瑣程序,都會產生出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就是中印兩國懸殊環境差異的反映。然而,雖然有過不斷的論諍與反復,但本土化的趨勢隨著時間必然佔據上風,直至禪宗甚至出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傳統,而這也與原始佛教的耕作戒就有了巨大的分野。但無論如何,歷史告訴我們,佛教的中土化、中國化都是無法阻擋的時代大趨勢與歷史進程。

佛教之所以在中國順利生根發芽,並且在七世紀之後以中國為核心再向周邊輻射開來,就是因為在印度佛教與中土文化之間有著相互的吸引與作用,並且前者逐漸適應了本地的思想、文化與制度,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中國化特點的佛教形式。

時至今日,我們之所以要研究佛教中國化的歷史,並將之放在全球史的宏觀角度來加以重新審視,其原因並非僅僅只是出自學術層面上的考量,我們同時也更著眼於通過吸取歷史上的經驗與教訓,來在當今全球化受到逆轉之時,嚴肅地討論「印度佛教中華化」這一全球化進程之中的重要文化事件。因此,本次研討會的課題包括但並不限於以下幾種:

  • 佛教中國化與漢傳佛教思想研究;
  • 佛教中國化與佛教名山信仰研究;
  • 佛教中國化與菩薩信仰研究;
  • 佛教中國化與佛教制度、佛教制度史研究;
  • 佛教中國化與佛教宗派的形成研究;
  • 全球史視野之下的佛教中國化問題討論;
  • 佛教中國化與重要佛教歷史人物研究;
  • 佛教中國化與周邊國家、地區研究。

會議組委會歡迎任何從全球史視角範圍內的佛教中國化問題研究的投稿。與會的相關費用,包括會議期間的食宿費用,將由會議組織方承擔。會議組織方也將視資金的寬裕度,為有需要的與會成員提供部分旅費津貼。請將論文研究計劃與個人簡歷於2020年2月1日前電郵至frogbear.project@ubc.ca

研討會英文卷論文集將收錄英文著述的論文以及數篇非英文論文的英文翻譯;中文卷論文集將擇期盡快出版,除將收錄對中國國內研究同仁有所裨益的英文論文外,還將收錄全部非中文論文的漢譯版本。2020年5月10日前有把握完成論文初稿,並在2020年年底前能夠完成出版水準論文的學者,歡迎申請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