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Zen Became Chan – Conference Report by Ding Kehan (Chines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Reports page.   國際會議︱禪流河東復河西:禪宗跨地域與跨文化傳播的跨學科考察 丁可含(愛丁堡大學) 2022年10月12日 自2022年7月29日至7月31日,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拔地入雲項目統籌、耶魯大學承辦、旭日全球佛學網絡及旭日慈善基金會支持的國際會議「禪流河東復河西:禪宗跨地域與跨文化傳播的跨學科考察」 於線上成功舉辦。本次會議邀請了來自東亞及歐美各地的46位老中青學者共同討論思考禪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及未來前景。 二十世紀初起,英語及其他歐洲語言文獻便將禪學與日本緊緊聯繫起來,並以日語中禪的羅馬體 Zen作為指代禪的固定用法,而非使用羅馬化的漢語禪Chan、朝鮮語/韓語禪Seon、或是越南語禪 Thiền。而今儘管學者信眾已公認在世界範圍內使用的禪宗基礎文本及寺院儀軌皆源於中國,但仍傾向使用隱含日本影響的術語Zen指代禪。本次國際會議旨在從史學史、文本學、考古學、語文學、政治學及社會經濟研究等多學科視角探索二十一世紀禪學研究如何擺脫國別的局限,為東亞及東南亞禪宗歷史及傳統找尋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承載。 會議共分為十個專題:「禪學修正:大圖景與小個案」、「從中華禪到日本禪:禪在日本的展開及其研究特色」、「現代禪」、「禪僧與國主:禪之政治內涵、義理」、「尋章摘句」、「交火與跨境:互鑑與禪諍」、「以文字為階?:禪悟與文學、身份認同與網絡構建」以及「嚐禪」。會議伊始,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教授與耶魯大學葛利尹 (Eric Greene)副教授致辭歡迎,而後會議正式進入專題報告與討論。   專題一  禪學修正:大圖景與小個案 主持:金秀貞(譯名)(Sujung Kim) 評論:喬根森(John Jorgensen)與索羅寧(Kirill Solonin) 莎拉勞倫斯學院教授格里弗斯·福克(譯名)(T. Griffith Foulk)介紹了其新書 《禪宗史群像》(譯名)(Histories of Chan (Zen))。該書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以不同動因撰寫的禪宗史提供彼此對話的新框架。福克教授同時指出了當代禪學研究的兩大問題,一是不加批判地沿用中古構建的禪宗宗派師承概念,二是執念於純粹禪的存在。 獨立學人寇愛倫(Alan Cole)博士批評了將禪宗看作倡導坐禪宗派的研究範式並詳細舉例反證。寇愛倫博士還提出早期禪宗文獻不僅在闡釋中引用道家經典以作迎合,而且通過敘述構建出對禪宗正統譜系的想象。 東洋大學伊吹敦教授通過對比荷澤神會的著作與北宗禪經典,發現神會在力證東山法門及慧能南宗正統性之時大量運用北宗思想,並且神會對坐禪及開悟理論上也與北宗禪主張高度一致。而神會對於北宗的批評卻涉嫌偽造依據以及扭曲北宗思想。 帝寶大學助理教授丁一對比了《大乘頓悟正理決》與藏文文獻中對桑耶論諍中摩訶衍義理觀點的記載。其中藏文文獻包括了以《巴協》為主的史學史資料及敦煌藏語手稿與《禪定目炬》等非史學史資料。並提出《正理決》將摩訶衍尊為北宗禪師,而藏文文獻則將其勾勒為反面人物。 北京大學博士生嚴世偉基於《歷代法寶記》對巴蜀禪宗的記載首先區分了保唐宗與淨眾宗。並認為保唐宗少有受到巴蜀地方行政機構的支持與重視,保唐宗的影響也許被高估了。而人們對淨眾宗的歷史知之甚少,淨眾宗或許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   專題二  從中華禪到日本禪:禪在日本的展開及其研究特色 主持:桑維多(Marta Continue reading

Religions and Local Society – Schedule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Religions and Local Society in the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onour of Timothy Brook 歷史、比較學與理論視閾下的宗教與本土社會:卜正民先生榮休致敬國際研討會   August 12–14, 2022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Sponsor 主辦: Glorisun Global Network for Buddhist Studies at UBC | 旭日全球佛學研究網絡 – UBC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