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 Lecturers 寒期班授課導師  名錄

(by the Surnames’ alphabetical order 排名以姓氏羅馬化為序)

1galambos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曾在中國(天津)、匈牙利求學數年,之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方向為戰國時期的中國文字正字法 (orthography)。畢業後,他即開始大英圖書館的“國際敦煌項目”工作,並參與了敦煌寫本研究以及中古時代中國寫本文化的研究。高奕睿教授在大英圖書館工作十年後,於2012年進入劍橋大學。他的研究興趣擴展到中古時代的中國、敦煌學、中國文字史、中國手稿和碑銘、中國與中亞間的交流、西夏學以及中亞探索史。他目前即將完成的一本書是關於黑水城中的西夏文字,特別是从中國世俗文本翻譯而成的西夏文字。該書將于明年由德國德古意特出版社(de Gruyter)出版。他的主要出版作品包括:Studies in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20th Century (Budapest: EL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3  (Edited volume), Manuscripts and Travellers: The Sino-Tibetan Documents of a Tenth-Century Buddhist Pilgrim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co-authored with Sam van Schaik),  “Non-Chinese influences in medieval Chinese manuscript culture,” in Zsombor Rajkai and Ildikó Bellér-Hann, eds.,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 Encounters on China’s Margins (Wiesbade: Harrassowitz, 2012), 71–86; “The northern neighbors of the Tangut,”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 Asie Orientale 40 (2011): 69–104; Orthography of Early Chinese Writing: Evidence from Newly Excavated Manuscripts (490–221 BC) (Budapest Monographs in East Asian Studies; Budapest: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2006).

2teiser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是普林斯頓大學佛學研究的鈴木大拙教授。他運用文字材料、寫本、藝術證據,研究佛教作為一個泛亞洲的傳統與中國社會之間的互動。他的著作包括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中文版由侯旭東翻譯,《幽靈的節日: 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已出版),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中文版由張煜翻譯,《十王經與中國中古佛教的冥界形成》,即將出版),以及Reinventing the Wheel: Paintings of Rebirth in Medieval Buddhist Temples(《再造生死之輪:中古時代佛教寺廟的轉世繪畫》。他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敦煌的儀禮寫本。他曾訪問中國首都師範大學、德國海德堡學術院(Heidelberg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和法國高等研究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今年12月,他將在復旦大學通過 “光華傑出人文學者講座系列”發表演講。

3terhaar田海(Barend ter Haar)教授在牛津大學教授中國研究,研究重點是文化與宗教史。雖然他首先是一個社會和文化歷史學家,但在中國的傳統生活中宗教維度是如此重要,以至於迄今為止他的研究大多是關於宗教現象的。此外,他還大量研究了民族認同、暴力和恐懼以及社會組織的議題。他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是要展示傳統文化與文化模式對於當今世界仍然有意義。 他為荷蘭語世界的讀者出版了一部中國史,名為《天命:中國1911年前的帝國歷史》(Het Hemels Mandaat: De Geschiedenis van het Chinese Keizerrijk (AUP: Amsterdam, 2009),對於中國的過去帶著幾分修正主義的觀點。他關於“無為教”佛教居士群體 (16世紀後期到現在)的書剛剛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推出,名為《操作經典:帝國晚期的中國居士佛教運動》(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他目前剛完成一項社會歷史研究,關於中國民間流行的關帝神;同時也在撰寫一本書,名為《中國的女巫在何處》。在2013年初轉入牛津大學之前,他在萊頓(荷蘭)、瀋陽(中國)、大阪和福岡(日本)各地求學(或工作)。1990年,他在萊頓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之後曾在萊頓和海德堡(德國)任教工作。

Lecturers for the Lecture Series 演講系列講者

(by the Surnames’ alphabetical order 排名以姓氏羅馬化為序)

4chen陳金華:目前擔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國際佛教研究協會學刊》編委。其他任職大學包括美國的弗吉里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日本的東京大學等。他專研中國與日本的中古佛教史。專著包括:1. Making and Remaking History (Tokyo, 1999), 2. Monks and Monarchs, Kinship and Kingship (Kyoto, 2002), 3. Philosopher, Practitioner, Politician: The Many Lives of Fazang (643-712) (Leiden, 2007), 4. Legend and Legitimation: The Formation of Tendai Esoteric Buddhism (Brussels, 2009), 5. Crossfire: Shingon- Tendai strife as seen in two twelfth-century polemics (Tokyo, 2010),還有多部合編的著作及 50多篇論文。

 

5-duan段玉明:四川成都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曾先后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含合著)23種,主要著述有《寺廟與中國文化》、《西南寺廟文化》、《中國寺廟文化》、《中國寺廟文化論》、《中國各民族年節祭會大事典》(合編)、《相國寺——在唐宋帝國的神聖與凡俗之間》、《指空——最后一位來華的印度高僧》、《圓悟克勤傳》(合著)、《佛教與民俗》(主編)、《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宋蒙(元)關系史》(合著)、《大理國史》等。

 

zheng黃征(又名黃徵): 現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常委、九三學社南師大委員會主委、九三學社江蘇畫院常務理事、政協江蘇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祖籍江蘇淮陰,1958年生於浙江江山。有《敦煌俗字典》、《敦煌變文校注》、《敦煌願文集》、《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敦煌語文叢說》、《劫塵遺珠》、《敦煌書法精品選》、《陝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獻》、《浙藏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等專著或合著。雅好詩詞、書法,逍遙散誕,故以“江浙散人”自號。黃征教授從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典文獻學、漢語史詞匯學、敦煌語言文字學、書法學,尤致力於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初的俗字、俗音、俗語詞的研究和敦煌變文、敦煌歌辭、敦煌願文、王梵志詩等敦煌俗文學作品的研究,還有敦煌書法的研究。

 

6sheng聖凱求學於中國佛學院、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出版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佛教情緒觀》、《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中國佛教懺法研究》、《佛教懺悔觀》、《攝論學派研究》、《晉唐佛教淨土的思想與信仰》、《佛教現代化與化現代》等著作,其中《攝論學派研究》獲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五屆高等學校人文社科三等獎﹔參與撰寫《中國佛教通史》(15冊, 賴永海主編,作者排名第5),該書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第六屆高等學校人文社科一等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后、日本大谷大學特別研究員、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2012年3月,任教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先后入選南京大學青年骨干教師、清華大學“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理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

solonin索羅甯教授 1969生, 求學於聖彼德堡國立大學(俄羅斯), 漢學家和佛學家。在聖彼德堡國立大學獲得這兩個高級學位、並在那裡和俄羅斯科學院的東方寫本研究院工作了幾年後,他移居臺灣,隨後工作於臺灣的幾所大學與研究所(包括輔仁大學),直至被任命為佛光大學東亞佛教的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漢傳佛教(特別是華嚴宗),西夏佛教於西夏文,漢藏交流等。除了專著《教義之襲取: 西夏國的華嚴-禪佛教》(Obretenie Uchenia: Tradicia Huayan-Chan v Buddhisme Tangutskogo Gosudarstva, Petersburg University, 2007)外,還撰有大量涉及中國和西夏佛教的文章。

 

 

10wang王勇,1956年4月出生。歷任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並先後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文部省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擔任客座教授、研究員,現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日本史學會副會長等。 專事東亞文化交流史、“書籍之路”研究,兼及日本歷史文化、隋唐外交史研究。迄今出版各類著作46部(其中國外出版22部),《中日漢籍交流史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合作主編的10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1996)獲亞太出版協會(APPA)學術類金獎,《日本文化——模仿與創新的軌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獲浙江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此外,在《文獻》、《文學遺產》、《日本學刊》、《文學》、《國文學解釋與鑒賞》、《汲古》等國內外著名刊物發表論文約200篇。主要著作: (1)《中日關係史考》(單著,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2)《唐視野中的遣唐使》(單著,東京:講談社,1998); (3)《中國史籍中的日本像》(單著,東京:農文協出版社,2000); (4)《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合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5)《中日書籍交流史》(單著,東京:國際文化工房出版社,2005); (7)《東亞坐標中的跨國人物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8)《東亞坐標中的遣唐隋使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9)《東亞坐標中的書籍之路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10)《東亞筆談文獻概論》(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zheng魏斌,1976年生,山東臨朐人,1994-2004年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2003年起留校任教,現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2007-2009年留學日本德島大學綜合科學部。近年研究重點為六朝山嶽史、出土簡牘與漢晉區域史等,發表《句容茅山的興起與南朝社會》(《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古人堤簡牘與東漢武陵蠻》(《史語所集刊》第85本第1分)、《國山禪禮前夜》(《文史》2013年第2期)、《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其意義》(《歷史研究》2012年第1期)、《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歷史研究》2010年第2期)等論文二十餘篇。

 

12zhan湛如教授,1968年生。歷史學博士,印度語言文學博士後。1984∼1988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 1990∼1992年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讀碩士研究生; ; 1993∼1998年留學於日本駒澤大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完成廣東中山大學博士課程,獲博士學位; 1998∼2000年 在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現任職務:全國政協委員,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南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汉堡大学访问教授 (2003-2004年,DAAD基金); 牛津大學訪問教授 (2013-2014); 劍橋大学訪問教授 (2014 2015)。學術成果:專著1《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主要研究並討論了中亞、漢地、敦煌佛教制度的流變與融合等諸多問題;專著2《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主要研究早期佛教戒律流變等問題; 专著3《禅苑清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學術》、《文史》、《敦煌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