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igions and Local Society – Conference Report by Hanna Hung (Chinese)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Return to the reports page. 歷史、比較學與理論視閾下的宗教與本土社會: 卜正民先生榮休致敬國際研討會 洪昱函(成功大學) 2022年11月03日 中國帝國晚期,佛教的社群活動與宗教實踐發展活躍,與當地社會形成盤結互動的多重關係網路。1993年,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出版《為權力祈禱》一書,承繼于君方教授對晚明佛教復興的歷史定位,考察江南仕紳於國家與地方分離之境況下,透過慈善捐助影響當地佛教機構。此作深刻影響近代社會學與宗教學視域之研究。近年來此研究方法為學者所擴充,研究對象涵攝不同身分與性別的修行者、修行方式、聖地及身體觀等。同時,以地方社會為核心關懷之研究,亦與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神道教等其他世界與地方宗教有密切聯繫。 在卜教授突破性著作的啟發下,本國際研討會以「歷史、比較學與理論視域下的宗教與本土社會」為題,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旭日全球佛學研究網絡主辦,以及「拔地入雲」研究計畫與中國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及哲學系協助籌辦。研討會集結全球各大學府之專家學者42位,旨於探索宗教傳統與地方社會之交流與影響,深入廓清二者在跨文化與跨境域脈絡下的演變。本次會議時間為2022年8月12日至8月14日,以線上與現場混合形式進行,共2場主題演講及11場討論會。 共催迎迓 研討會開場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教授與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致詞,兩位教授簡陳研討會籌辦契機及其與卜正民教授之相識過程,並感謝卜正民教授在學術界辛勤耕耘,對於佛教與漢學研究領域之影響無遠弗屆,啟引全球各地之莘莘學子。期望能藉卜教授榮休之殊勝機緣,與橫跨三大洲之學友齊聚研討宗教與地方社會之關係。 陳金華教授(左)、李天綱教授(右) 何為本地佛教?復何處可覓之? 研討會開場為卜正民教授的主題演講,講題為「當地人與旅者:誰人之佛教?」。卜教授反思自身過去針對佛教與地方社會之研究,重新審視地方佛教實際牽涉之內涵,以及如何透過既有文獻尋覓本地佛教。卜教授試圖突破往常由菁英階層觀察地方佛教的既定視角,從「地域與跨地域」、「當地人與外地人」、「佛教與地方意識」等角度解鎖此議題之複雜性。藉由清代佛教巡禮指南《參學知津》提供的兩條巡禮路徑,卜教授考察五臺山、武當山附近的香嚴寺及五山中的狼山等聖地,結合方志、寺志、山志文獻,重建並比較明代當地人及外來者與在地佛教機構的交流經驗。演講最後,卜教授指出此次研究所採文獻對於地方參與情形之載述仍十分有限,故將進一步多方考索巡禮指南及相關寺院,以求深入探索佛教的在地實踐,同時也鼓勵歷史學者持續查找各類文獻,方可形繪更完整的地方佛教實相。 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主題演講 不同宗教間之相生相剋: 本土與外來宗教 第一場討論會探索中國跨宗教間,邁向求同存異過程中的衝突與調解。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戴聯斌闡述猶太教在開封當地漢化與儒家化的情形,揭示開封猶太教在明朝政策及儒家文化與民族論述等因素之影響下,採取儒家規範與教派身分共存的雙元文化模式,並指出明朝政府以種族身分定位少數宗教,透過儒家主體性的維持建立社會政治秩序。 中國政法大學的鄧慶平解析比利時籍神父賀登崧於中國北方鄉村進行的宗教研究,說明賀氏結合漢語方言地理學與民俗地理學考察鄉村宗教,揭示其田野調查與繪製民俗信仰地圖的研究方法與成果之價值,闡揚賀登崧在中國民間宗教研究之學術貢獻。 中山大學的梅謙立(Thierry Meynard)透過耶穌會傳教士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1644年撰寫的葡萄牙文紀錄,重新檢視1643年成都反基督教行動之始末,指出此事件乃由成都僧眾的精心策劃,並與江南佛教社群中密雲圓悟的再傳弟子離指方示有密切關係,闡析明朝末年因政局動盪引起的佛教與基督教地方衝突。 貝麗(Alison Bailey)教授(上左)主持、戴聯斌教授(上中)、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評議、鄧慶平教授(下左)、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教授(下右) 媒介與信息: 媒介之移易與宗教傳播 第二場討論會從物質文化與制度層面探索佛教與地方社會之互動關係。浙江大學的馮國棟以宋代61篇佛教藏經記為研究對象,探析藏經記之源流與變化,以及文獻當中記載的藏經刊刻與庋藏情況,並藉由儒家士人的藏經記書寫,闡發佛儒兩家在語言觀與經典觀之間產生的張力。 山東大學的孫齊針對河北宣務山石窟的開鑿史考察,透過近300種唐代造像題記,追溯並分析唐代中央與地方在宣務山石窟的造像活動,統整其時代、地域與周邊佛教之特徵,揭示宣務山石窟之興衰與盛唐氣象的緊密聯繫。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楊筱聚焦討論唐朝初期四川北部地區的佛教摩崖造像,藉由龕窟形制、造像內容及結社組織等方面之考察,釐定此區域之石窟建造模式實為南北朝時期南北二地佛教實踐與藝術傳統混融之產物,與隋末唐初北方官員及僧人入蜀之跨地域交流息息相關。 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雪松解析晚清民國時期北京「廟戶」和「鋪保」兩種制度之消長情形,指出佛寺與道觀隨著制度的落實與北京地方社會關係愈加緊密,並揭示北京寺廟的會社並非以地緣為基礎構成,而是依據行業與階層等業緣特徵進行整合。 山西師範大學的樂晶實地調查溫州錢庫鎮融合佛、道等多種宗教形式之「拜經」儀式,闡述當地民眾透過誦經的金銀紙建構出該地特有的信仰經濟,並分析金銀作為物質性媒介在人神關係與人際網絡之間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吳科萍教授(上左)主持、聖凱教授(上中)評議、汪悅進教授(上右)評議、馮國棟教授(中左)、孫齊研究員(中中)、楊筱研究員(中右)、張雪松教授(下左)、樂晶講師(下右)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