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與精神療養院:前現代與當代東亞佛教中對身心疾病患者的監護

佛教寺院與精神療養院:前現代與當代東亞佛教中對身心疾病患者的監護

[Buddha leaf by brenkee (Pixabay)]

 

2022年8月1日(星期一)- 北京/台北時間晚上九時

 

按此瀏覽演講英文

按此瀏覽演講中文

 

摘要:此講演探索佛教/佛教徒,與瘋癲/精神相關的機構之間的交涉。首先將通過梳理多種文獻(從教義文獻到法律)追溯與瘋癲相關的引文,從而對瘋癲在佛教傳統中的位置進行整體性探討。在整體性探討之後,將介紹早期現代和當代台灣、中國大陸、日本佛教寺院與精神機構之間制度性聯繫的引人入勝的歷史。還將介紹一些關於鄰近佛教寺院或在其外圍建造的現代精神醫院案例研究。講者將要提出的問題包括:較古早的佛教寺院與新式的精神醫院之間的歷史性關係是什麼?寺院與醫院在歷史上是否有製度性聯繫?通過論述這些問題,有望接觸到佛教寺院在精神病患治療中具有基礎性角色的歷史。由於精神疾病療護在近代的轉變——包括向強制住院的變化——早期佛教寺院與蒙受精神疾患的病人之間的聯繫被隱匿。本次講演的一個初步目標是,重現這一歷史的部份面相,並展現佛教寺廟在對精神病患提供治療、施法療愈和日常照護中的角色。

關於演講者:
James Robson(羅柏松)是 James C. Kralik 和盧雲麗東亞語言與文明講席教授,以及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馮國綸主任。他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亞區域研究碩士項目主席。羅柏鬆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日本進行多年研究之後,於2002年從斯坦福大學獲得佛教研究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是中國中世佛教道教史,並著力於聖地、地方宗教史和禪學研究。他正參與一項與法國遠東學院合作的,關於湖南省地方宗教造像的研究項目。他是《權力之境:中古南嶽衡山的宗教景觀》一書的作者,該書於2010年獲得由法蘭西銘文與美文學術院頒發的儒蓮獎,以及沼田智秀佛教書籍優秀獎。羅柏松是《諾頓世界宗教選集:道教》的編者,也是《權力的符號:中國佛教中的驅邪書寫》(《宗教史》第48卷第二冊)、《博物館裡的信仰:亞洲博物館與宗教場所的合流》(PMLA,2010)及《一具唐代禪宗肉身與當代聖髑案例? :關於石頭希遷遺骨爭奪的研究》的作者。他目前的研究包括一項關於東亞佛教寺院和精神醫院之合流長期研究項目;即將完成的一篇關於“圖像”一詞的文章,並將刊載於修訂版《宗教研究的重要術語》一書;即將出版的,題為《道德經:一部傳記》(將作為“偉大宗教書籍的‘传记’”系列書籍出版於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與談人:包愛梅 Emily Baum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李嘉富 Jia-Fu Lee (台北慈濟醫院)

包愛梅 Emily Baum 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中國近代史副教授,研究並教授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文化史以及醫療史。她的首部專著,《發明瘋癲:近代中國的國家、社會與精神失常》(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8年)入圍國際亞洲學者會議圖書獎評選。她正在撰寫一部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與美國針灸的歷史的專著。

李嘉富博士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北慈濟醫院社區暨長照服務部失能服務中心主任。 1989年於台灣國防醫學院獲得醫學學士之後,他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自2013年起於台北慈濟醫院擔任主治醫師,並自2019年起擔任現職。李博士業已發表多篇與精神疾病和認知功能有關的論文。

 

關於 “印證佛學系列講座”:印證佛學系列講座於2021年9月啓動,是由北京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Inalco(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研究所)、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大學合作開展的。該系列講座是為了致敬慈濟創始人證嚴上人及其導師印順長老(1906–2005)而設立,旨在促進相關課題的佛學研究。

 

下載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