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1960年間淮海地區曆史上非同尋常的平凡而深遠的佛教型態

1880-1960年間淮海地區曆史上非同尋常的平凡而深遠的佛教型態

 

2024年5月31日 下午4:00 (台北) | 上午10:00 (巴黎)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 Auditorium Dumézil (2 rue de Lille, 75007 Paris)

 

本講座將通過YouTube提供中英文直播。

按此瀏覽演講英文

按此瀏覽演講中文

摘要:

從韋爾奇 (Welch)提出的佛教網絡模式出發,本文著重探討在皇帝時代結束和中國民族國家崛起之際佛教中顯見的社會文化實踐、表演和表述模式對地方區域史的影響。本文並非試圖講述一段佛教史或宗教史,而是希望在“六教合一”(佛教-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巫教-世俗主義)的社會文化中闡釋中國佛教特有元素對這一動蕩時代地方區域的歷史進程的重要意義。本研究把關注點從眾所周知的江南核心區域轉移到其外圍、很大程度上被抽象化的對立面即所謂的“江北/蘇北“,深入研究一個在文化上具有足夠連貫性、曾被稱為淮海的區域。基於非佛教、非宗教的史料及田野調查,本文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韋爾奇關於蘇北佛教佔主導地位的假設,也不認同關於佛教在“落後”文化中凋零、模糊不清的常見說法。所討論的許多模式似乎並不令人驚訝,甚至很普通。通過反思那些關於佛教僧尼、居士以及那些在與佛教的關係上可能被認為更“不純粹”的人和地方的故事,本研究挖掘出佛教所提供的社會文化資源在塑造和顯露這一歷史變化中所具有的非凡意義。

 

關於演講者:楊凱里(瑞士日内瓦研究生院)

楊凱里博士現任瑞士日內瓦研究生院國際歷史與政治系高級講師。 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教授兼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兼副教授。他著有《緊迫的典範: 中國1901-1956 年間的思想改造與監獄》、多篇關於中國近代史佛教徒的論文,以及即將出版的專著《亂世寶地: 1890-1930 年代淮海農村的邊緣化與韌性。楊凱里博士主編了《中國近代宗教 II: 1850-2015》、《現代中國重見佛教》和《中國近代史中的田野研究:研究指南》,也是學術期刊《二十世紀中國》編委之一。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關於評議人:高萬桑(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

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1969年生于法國。1997年,在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EPHE)獲得宗教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為《近代道教的建立—全真道》;次年成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專職研究員; 2012年,升EPHE宗教學系道教史教授。2017年當《通報》編輯。
 

 

 

關於主持人:汲喆(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

汲喆,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INALCO)社會學教授、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佛教與社會變遷、政教關繫、宗教教育、宗教全球化以及宗教社會學理論。近着有 Religion, modernité et temporalité: une sociologie du bouddhisme chan contemporain (CNRS Editions, 2016),主編有《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兩次複興》(與 Daniela Campo、王啟元合編,複旦大學出版社,2016),Making Saints in Modern China (co-edited with David Ownby and Vincent Goossae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Buddhism after Mao: Negotiations, Continuities, and Reinventions (co-edited with Gareth Fisher and André Laliberté,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

 

關於 “印證佛學系列講座”:印證佛學系列講座 於2021年9月啓動,是由北京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Inalco(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研究所)、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大學合作開展的。該系列講座是為了致敬慈濟創始人證嚴上人及其導師印順長老(1906–2005)而設立,旨在促進相關課題的佛學研究。

 

按此下載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