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弟子到學僧:中國佛教的教育現代化與身份建構

從弟子到學僧:中國佛教的教育現代化與身份建構

 

2024年5月14日 早上6:00(溫哥華)| 早上 9:00(紐約)| 下午 2:00(倫敦)| 晚上9:00(北京/台北)

劍橋大學 Runcie Room, Faculty of Divinity (Sidgwick Site, Cambridge, CB3 9DP)

 

本講座將,並透過YouTube 提供中英文直播。

 

按此瀏覽演講英文

按此瀏覽演講中文

摘要:作爲中國佛教現代化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僧伽教育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間經歷了蓬勃的發展。本次講座通過現代佛學院的興起及其學僧群體,探究上述歷史背景下中國佛教制度與身份認同的變遷。在這過程中可察見三種影響深遠的模式轉變:首先,傳統的師徒制度在佛學院中逐漸演變成學僧從老師處繼承改革的思想體系。其次,亦是最爲重要的,有著共同經歷及改革抱負的學僧形成了橫向的群體身份想像。最後,佛學院師生們通過對傳統叢林及現代化佛學院制度的反思與辯諍對正統佛教教育重新詮釋。綜上所述,佛教教育的發展與變遷為中國佛教百餘年的興衰、復興佛教的願景與實踐、及現當代漢傳佛教圖譜之構成提供了一個關鍵的視角。

 

關於演講者:釋融道(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釋融道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宗教學院、東亞研究系助理教授,歷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助理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 、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計劃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傳佛教現代化、佛教教育、法脈網絡、跨國佛教與身份認同。專著有 Citizen Bodhisattvas: Education, Student-Monks, and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Brill: forthcoming)。

 

 

關於談人:史芬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史芬妮(Stefania Travagnin)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中國佛教方向的教授。史教授目前參與主持“描繪現代四川的宗教多樣性”這一多年的研究項目;在這項研究中,她探討漢傳佛教的地方微觀歷史、女性社群、僧伽教育的模式以及宗教場所的空間生態,尤其關注從晚清到民國的時間段。史教授也在台灣的佛教社群進行了二十多年的田野調查,研究佛教中的女性、人間佛教的現象、印順法師的形象以及宗教與媒體的交匯。她最近獲得了英國國家學術院的中期職業研究資助,用於完成對慈濟多信仰會員制度以及全球人道主義的研究。史教授編輯或參與編輯了幾部專書,包括《中國宗教與媒體:來自大陸、台灣及香港的見解與案例研究》(Routledge,2016年)和三卷本《中國宗教研究的概念與方法》(De Gruyter,2019-2020年)。她也擔任期刊《宗教與中國社會評論》的主編。

 

關於主持人:高諾佳(劍橋大學)

高諾佳(Noga Ganany)是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的副教授,從事明清研究;也是劍橋悉尼·蘇塞克斯學院的研究員。她主要的研究興趣是中國文化史、中國宗教實踐、中國古代文學與書籍文化、旅行與朝覲、以及流行文化。她目前正在撰寫《出身傳:晚明中國聖人傳記文學與宗教實踐》一書,其中探討了商業出版對於在世俗讀者之間傳播聖、神、仙崇拜所發揮的作用。她最近的發表包括“晚明聖人傳記中的地獄游”(《晚期帝制中國》,2021),以及“鄧志謨《聖人三部曲》中的書寫與崇拜”(《宗教》,2022)。來劍橋任職之前,高諾佳曾於2018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於畢業後在波士頓大學(2018-2019)短期執教。高博士目前也擔任中國宗教研究會(SSCR)的理事與明史研究會(Society for Ming Studies)的理事。

 

 

關於 “印證佛學系列講座”:印證佛學系列講座於2021年9月啓動,是由北京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Inalco(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研究所)、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大學合作開展的。該系列講座是為了致敬慈濟創始人證嚴上人及其導師印順長老(1906–2005)而設立,旨在促進相關課題的佛學研究。

 

按此下載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