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僧亦俗、自內及外:東亞大視野下的佛教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亦僧亦俗、自內及外:東亞大視野下的佛教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Between the Sacred & the Secular, from the Internal to the External: Buddhism & Education under th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亦僧亦俗、自內及外:東亞大視野下的佛教與教育”國際研討會

(中國山西五台山、2019年6月3-5日)

現向各界學者誠摯征稿! 本次研討會由五台山東方佛教文化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倫理與宗教研究院、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拔地入雲”計劃 (www.frogbear.org)(由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SSHRC]所贊助的一個大型國際性、跨學科的有關佛學與東亞宗教的多年研究計劃)協辦,山西忻州五台山大聖竹林寺承辦。此次研討會將於2019年6月3日至5日於五台山舉行。

佛陀駐世之際,即非僅自度,而廣宣教化,普度眾生,以開啟芸芸之真如自性,使獲解脫自在。其身體力行與所遺三藏十二分教亦為後世之教育典範。故後世佛子奉為戒、定、慧三學,以調適自身並濟世度人。古典佛教之教育法,有諸多可供注目者,為其廣設本生、譬喻、因緣以行法,善巧以度化,多觀機施教之法門等,皆有異於中國古代世俗教育之處。至於中世以降,禪宗之教育更是觀機逗教、觸類旁通、別開生面,使舊有佛教教育達到一全新之階段。

就學科內容而言,佛教教育也是非常開放之系統,所謂“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即除內明(佛教知識)外,還包括語言文字學、邏輯學、醫學與藥學、各種工巧制作技藝等世間學問。這些世俗學問與技藝的追求、教授傳承就使佛教之教育遠遠超越了佛教學理之畛域,並對世俗社會產生了重大之影響。

故而,就前現代時期中國教育之稀缺性而言,僧侶階層既掌握宗教知識,又享有世俗文化之知識(所謂“俗學”)。而各種寺院,也就自然成為各種知識之儲備場所與各類神聖與世俗知識交融與傳遞之絕佳地點。尤可注意者,乃是以中國古代本具多重社會功能之叢林寺院,除對僧團與佛教社群內部提供教育資源外,亦承擔部分私學之功能。因此,就在古代官學、世俗私學之外,又開宗教私學之一門。其深具之獨特性,已然獲得敦煌遺書發現之證明。古代講經分僧講與俗講。除內部的講經說法(“僧講”)外,寺院還重視面對普羅大眾的、公開的講經活動(即俗講)。寺院講堂連接著僧眾與俗眾,深具佛教教育的開放性並廣攝大眾:除出家眾之外,准備出家之在家學童、沙彌、沙彌尼,以及世俗公眾都能優逰其中。

此外,在官方提供資源的現代公共圖書館系統缺位的中古中國,作為私家藏書的佛教寺院藏經樓,因其同時具備宗教與世俗藏書之傳統,就在很大程度上部分提供了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能。寺院作為一個宗教和世俗知識的儲備基地,並同時具備邸店、救濟、社會福利、娛樂文化中心等多重社會職能。寺院藏書不僅來自私藏,亦得自官贈,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吸引各階層知識分子前來查閱。仕人墨客公私羈旅或備戰科考途中,都願意留宿寺院,披覽群籍。寺院也因此為中古宗教、世俗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知識貯藏、拷貝、傳播與獲得的場所。

佛教來自於印度次大陸, 歷經中亞、南亞與東南亞諸國,輾轉傳入中土;又經中國遠播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佛教本身就是一知識傳播與知識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佛教的各種寺院則是這一載體的硬件設施配套。 隨著佛教的傳入東亞,來自南亞與中亞的天文學、歷算學、醫學、藥學、化學、動植物學、制糖術、建築學、繪畫與雕塑技藝等諸多知識文明也一同傳入。在此漫長而復雜的歷程中,佛教寺院成為這些伴隨佛教知識而傳播的世俗知識的傳遞之所,而僧人也在這種“俗學”的傳播過程中扮演了多重的文化角色。並且,隨著漢傳佛教的傳播,很多相關的科技知識也日益東漸,並通過特殊的寺院教育形式而使得人類文明獲得傳播與傳承。像唐代的一些大寺,如西明寺、青龍寺、大興善寺等,便是這種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與知識的中繼站。而一些重要的僧侶,如僧一行 (683-727),就同時兼具天文學家、歷算學家與密教僧侶等多重身份,而他本人傳奇的一生與絢爛的職業生涯則是唐代寺院教育兼具國際性、開放性的絕佳寫照。

為了重新回溯在此一東亞大視野下佛教教育所扮演的文明傳承的特殊作用,本次研討會的討論主題包括但並不限於以下數種:

  • 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佛教教育的傳統、發展與未來;
  • 東亞私學傳統背景下的寺院教育;
  • 以寺院為中心的學術與教育網絡構建與擴張;
  • 寺院藏經傳統與東亞圖書庋藏制度;
  • 南亞、東南亞與東亞佛教教育之比較;
  • 在中亞及東亞地區,佛教教育資源之跨境流通與傳播;
  • 佛教教育與中外文化交流;
  • 佛教寺院之教育資金來源、人員角色、資源儲備、運作方式等;
  • 禪宗觀機逗教的施教方法與現代教育;
  • 敦煌文書所見僧學與俗學的交融。

會議組委會歡迎任何有關東亞大視野下佛教與教育研究的投稿。與會的相關費用,包括會議期間的食宿費用,將由會議組織方承擔。會議組織方也將視資金的寬裕度,為有需要的與會成員提供部分旅費津貼。請將論文研究計劃與個人簡歷於2019年3月31日前電郵至FrogBear.Project@ubc.ca。

研討會英文卷論文集將收錄英文著述的論文以及數篇非英文論文的英文翻譯;中文卷論文集將擇期盡快出版,除將收錄對中國國內研究同仁有所裨益的英文論文外,還將收錄全部非中文論文的漢譯版本。2019年5月15日前有把握完成論文初稿,並在2019年年底前能夠完成出版水准論文的學者,歡迎申請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