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報告:何日生:從利他到覺悟

演講報告:何日生:從利他到覺悟

何日生:從利他到覺悟   釋賢奧 2020年3月5日 攝影 Amy Wu、Sheley Kuo 2019年11月7日下午,佛教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教授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中心做了一場題為“從利他到覺悟”的演講。何日生教授是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何教授從人間佛教的興起開始,介紹了慈濟團體的理念和實踐。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等的提倡下,人間佛教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佛教界人士所認同,佛教開始主動參與到社會中去。在1966年,證嚴上人創立了慈濟基金會。證嚴上人強調以實踐的方式來走這條成佛的道路,她說經是道,道是路,路要用走的。因而,慈濟基金會從一開始就強調以利他的行動踐行佛教的道路。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慈濟有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和文化,並希望以這四大志業淨化人心,和諧社會,讓社會遠離災難的痛苦。何教授介紹說,位於台灣花蓮的靜思精舍是慈濟基金會的精神中心。證嚴上人和她的弟子們自力更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確保所有的捐贈都用於救助他人。而證嚴上人實際上就是慈濟的第一位志工。早年花蓮地區十分落後貧困,證嚴上人便帶領她的弟子們身體力行地去救助那些貧困的人。如今所有的慈濟志工也都秉持著證嚴上人的精神,自付路費參與救濟活動。 接下來,何教授具體說明了慈濟的理念。他指出,慈濟的利他目標,是要通過幫助他人來淨化自己的內心。個人正是在這樣一種實踐社會志業的過程中達到自我的實現。具體而言,慈濟的核心價值是無私的布施,即在給予他人幫助的時候,要懷著一顆無私和感恩的心。何教授還現場展示了慈濟志工在世界各地參與災難救濟和人道援助的圖片。畫面中,慈濟的志工鞠躬以表達對受助者的感恩。何教授介紹到,在2009年台灣風災中,有幾萬的志工走上街頭清理污水,三個月便為受災民眾建好了房屋。在伊朗、捷克、朝鮮等各國的災難現場,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目前,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的慈濟志工活躍在世界58個國家何地區,幫助了超過一百個國家的需要救濟的人群。何教授還特別指出,慈濟的精神也促進了不同宗教之間的和諧對話和交流。在印尼進行災難救濟的過程中,慈濟幫助當地伊斯蘭教習經院興建校舍。習經院的哈比比長老讓學校的教室裡都掛上證嚴上人的法照以表達謝意,還讓習經院的學生也加入慈濟做志工。 最後,何教授對慈濟踐行的道路進行了總結。他說,慈濟也可以說是漢傳佛教的文藝復興運動。從王朝時代後期,佛教越來越傾向於自我解脫,從而較少參與社會。直到人間佛教思想提出,佛教參與社會改革的角色才得以提倡。慈濟就是將佛教的精神運用與社會改善並提出一條佛教的道路。以往提到利他,會傾向於法施,而慈濟強調財施和法施並重的利他。何教授認為慈濟在佛教理念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理性和儒家的家庭觀等思想而建立起來的。慈濟也繼承了太虛大師的入世思想和印順法師的菩薩道思想,提出菩薩先救眾生再救自己,就如同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如同蓮花生長於污泥之中,眾生的煩惱正是菩薩成佛路上的滋養。這條道路的核心就是上文提到的無私的布施。無私的布施這個概念,實際上就包含了佛教的緣起性空的智慧,布施體現了眾生相護依存的緣起,無私也就是無我性空的智慧。然後通過懷著感恩心給予,並向眾生學習來實踐無我布施。在這樣的修行實踐中,精勤地利益眾生也就是在淨化個人的貪嗔癡煩惱和修行止觀。由此即可通向菩提心和究竟成佛的智慧覺悟。這就是靜思法脈所奉行的修行之路。回歸到本次演講的主題——從利他到覺悟,這樣一條道路將利他與個人的修行結合起來,個人的修行正是在利他的過程中得以實現,也正體現了佛教福慧雙修、空有不二的思想。   請在FROGBEAR的Youtube頻道上觀看何日生教授的演講視頻:https://youtu.be/Y1L3sbqrEUw.    

Lecture Report: “Through Altruism to Ultimate Enlightenment” Lecture by Dr. Rey Sheng Her, Director of Tzu Chi Foundation and Visiting Schola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Lecture Report: “Through Altruism to Ultimate Enlightenment” Lecture by Dr. Rey Sheng Her, Director of Tzu Chi Foundation and Visiting Schola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rough Altruism to Ultimate Enlightenment” Lecture by Dr. Rey Sheng Her, Director of Tzu Chi Foundation and Visiting Schola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Report by Sarah Fink Posted on March 5, 2020 Photos by Amy Wu and Sheley Kuo On November 7, 2019, Dr. Rey-Sheng Her gave a lecture Continue rea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oteric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Society” — Schedul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soteric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Society 密教與東亞社會國際研討會 March 7–8, 2020 (2020年3月7–8日)   Venue 會場: St John’s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 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聖約翰學院 Sponsor 主辦: The Tianzhu Global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t Cultures Continue reading

When the Himalaya Meets with Alps – Panelists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Susan Andrews 安素桑 (University of Mount Alison 加拿大聖阿裏森大學) Urs App (Ecole Française d’Extreme-Orient) Ian Astley 艾易安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國愛丁堡大學) T. H. Barrett 巴瑞特 (SOAS, U. of London 英國倫敦大學) Ester Bianchi 黃曉星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Perugia 義大利佩魯賈大學) Marcus Bingenheimer 馬德偉 Continue reading

2019 Winter Program – Lecturers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2019 Winter Program page.   CHEN Jinhua 陳金華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in Asia: Several New Perspectives 佛教在亞洲的傳播:幾個新視野 Jinhua Chen is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particularly relig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where he also served as the Continue reading

Buddhism & Technology: Gallery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Buddhism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page.

An International & Intensive Program on Buddhism at Oxford: Program Full Review Report

Return to the 2019 Oxford Intensive Program page.   ​旭日國際佛學網絡牛津暑期密集型菁英班全程回顧 孫海科 Via 拔地入雲 WeChat Sep 2, 2019   2019年8月11日至30日,旭日國際佛學網絡暑期密集型菁英班於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St Anne’s College)圓滿舉辦。菁英班項目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拔地入雲:佛教與東亞宗教”(FROGBEAR)研究計劃統籌,依托旭日國際佛學網絡(https://glorisunglobalnetwork.org)支持,自2018年始每年暑期由旭日佛學網絡合作院校(包括北京大學、香港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漢堡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輪流舉辦。菁英班面向全球募選青年學子,旨在為從事佛學相關研究的青年構建一個不同文化視野與多學科交流的平台,致力於培養從事佛學研究的卓越人才。 牛津菁英班視頻(智譽法師製作) 八方來集,問道牛津 8月11日傍晚,亞洲、歐洲、北美二十八所院校的五十餘名學員(包括十位學問僧尼)自遠方而來,同秉求學問道之心,共聚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本次菁英班正式開幕。學員們即將參與為期三週的融密集授課、學術講座、會議研討、青年論壇、參訪考察為一體的佛學研究菁英培訓班。開幕式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Imre Galambos(高奕睿)教授分別致辭,感謝旭日慈善基金會與其創始人楊釗先生的慷慨支持與北京大學湛如教授的精心指導,激勵學員們把握機會,潛心學習,奮勇向前。 (開幕式的詳細報導,參看旭日國際佛學網絡暑期密集型佛學菁英培訓班於牛津大學開幕) 名師絡繹,授業解惑 專題授課與學術講座是菁英班學習的核心內容。 8月11日至19日、22日至28日期間,學員們分別聆聽了陳金華教授講授的《從“武周帝國”(655-705)到“安史之亂”(755-763)的百年絢爛與哀婉:佛教與一個新興文明型態的興起與崩解》、Imre Galambos(高奕睿)教授講授的《中古敦煌的寫本與在家功德主》、德國波鴻魯爾大學Carmen Meinert(梅開夢)教授講授的《黑水城漢書所見藏傳密教在西夏帝國的傳播》、英國牛津大學Stefano Zacchetti(左冠明)教授講授的《<大智度論>與印中大乘釋論的形成》、德國萊比錫大學Monica Zin (秦莫逆)教授講授的《藝術中的佛教敘述:從印度到中亞》幾項密集型專題課程;同時聽取了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George Keyworth(紀強)教授主講的《中古中國的陀羅尼石柱與遼代朝陽三塔》、新加坡佛學院紀贇教授主講的《佛教史研究中的新材料與新視角》、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Roder ick Whitfield(韋陀)教授主講的《北齊雕刻散論》三場專題講座。 本次授課及講座涉及範圍廣泛,涵蓋歷史、文獻、思想、藝術、金石、研究方法等領域,均是各主講人多年研究經驗的精粹,又足以體現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可謂魚漁兼授、相得益彰。各位學員們在既有專業學習的基礎上,也得以擴展視野,打開學科壁壘向外看,鞏固和深化已知、理解和消化新知、思考和探索未知,三車同驅,暢遊學途。 青年舞台,頭角初露 8月18日至19日,菁英班青年學者論壇圓滿舉辦。論壇旨在為來自四方、雲集於此的青年學者提供一個跨國界、跨學科的增進了解、交流互通的平台、展示與分享個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建立學誼與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平台。本次論壇共收到學員提交的論文15篇,分別就其專攻的領域、關注的話題進行了細緻深入的探討。南京大學童嶺教授、北京大學王珺博士後、新加坡佛學院紀贇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GeorgeKeyworth(紀強)教授受邀擔任評議人。各位發表人不僅得到了評議老師的頗具建設意義的升華性點撥,而且在問答中使其對論文話題點思考更加深入,視野極大擴展。各位聽眾也就其所關注的問題積極發問,消解自己疑問的同時,也觸發發表人對前所未及的問題的注目。發表人、評議人、聽眾,各抒己見,各呈己問,激揚往復,啟發新知,各有獲益,可言匪淺。 (牛津菁英班青年學者論壇的詳細報導,參看旭日國際佛學網絡牛津暑期密集型菁英班青年論壇圓滿舉辦) 閱碑讀銘,以石為媒 8月20日至21日,“中亞和東亞地區的佛教金石雕造、保存和研讀”研討會在聖安妮學院召開。本次研討會上,來自東亞、歐洲及北美等地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相聚於此,從宗教學、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等諸多角度發表其對不同佛教石刻材料的研讀和理解,深入探討了作為承載佛教經典的重要媒介的石刻材料在東亞的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雕造、使用和保存情況,以及其在佛教流布和嬗變中所發揮的作用。討論內容涵蓋了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地區的石刻材料,此外,還就佛教研究與石刻材料研究的新方向進行了介紹和交流。本次會議也是佛學菁英班的一個組成部分,學員們全程聆聽了學者們的發表,並積極參與提問和討論環節,與國際上東亞佛教研究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展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 (牛津菁英班的佛教石刻資料國際研討會的相關報導,參看研討|中亞和東亞地區的佛教金石雕造、保存和研讀) 觀瞻參訪,體味底蘊 緊張學習之餘,主辦方還組織學員們參訪牛津地區的大學院校、圖書館、博物館、宗教文化古跡,以期通過近距離接觸、實地考察的方式,提高對世界文化與宗教的鑒賞與感悟能力。 8月16日,學員們參訪了成立於1263年的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以人文學科見長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產生了16位英國首相的基督教會學院( Christ Church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