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亚在世界格局中地位日隆,以及东亚文化个性的日渐彰显,诸多领域的学者都开始认识到研究东亚宗教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具有独特风格的宗教虔诚丶教会组织丶与道德宣导塑造了全体东亚社会,甚至在那些正式宣布弃绝宗教的国家之中也是如此。得益於文本与手工艺品的发现,以及人种学研究机会的日益增多,过去十年,学术界对东亚历史及当代宗教现象的理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专家们可以以此前难以想像的方式将材料公之於众。虽然有了这些成果,但是东亚宗教的研究还是遇到了瓶颈,一方面是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所谓研究资料就一定是指藏经资料;而另一方面则是由於地理疆界与学科领域所强加在学术之上的人为鸿沟。比如,有很多文献与图像资料,它们在过去与现在的东亚宗教话语之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宗教的权威却没有将之纳入藏经之内,也就一直未得到研究,或者是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艺术品与文献资料之间的联系也未得彰显,因为在不同学科接受学术训练的学者们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对之加以研究,从而对这些艺术品与文献资料产生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缺乏有效认知。

对於我们想像并检视东亚宗教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障碍,就是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藩篱。这些国境线又以时代错乱的方式投射到了过往,从而将不同的学科分割成为了中国丶朝鲜丶日本丶与越南研究的亚学科。这种隔绝反映在学者们的研究之中,就导致他们常常会忽视长久以来,在整个区域之中将不同地方与民众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转移与流动趋势(无论是羊肠小道丶抑或康庄大道)。中国经常被当作是“中央”,因此也就将其四邻贬为附庸。这种模式就催生了错误的观念;比如,日本丶朝鲜丶或越南的文化(与宗教)就被认为只是被动地从中国获得“关键性的”影响。我们这项研究计划会将在整个东亚地区(此区域就历史而言,绝大多数在绝大部分时间隶属於所谓的“汉字文化圈”)流通的材料整合起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视野更为开阔的区域互动观,而非只注重某一地区或单向度的流动。为此,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代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的学者网络。这些来自不同区域的学者之间,其互动则往往受制於学术条规丶学术机构的架构与外交关系。通过建立三个意义更为宽泛的,但却焦点集中并且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泛东亚的学者们就可以在这些项目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这一计划将要开辟一个新的平台,在此之上学者可以开展密集的学术交流,并为全球的研究者个体或研究机构间的长期合作创造机会。

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对学术创新造成了阻碍。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之中接受学术训练的个人,他们依然还是相互封闭,很少有人能够或愿意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处理他们的研究主题。我们完全清楚分学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当我们将这众多领域之中从事东亚宗教研究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时,我们还是致力於为不同的研究途径与思想学派,特别是为特定的亚领域留出足够的空间。我们同样清楚,真正的跨学科研究所费不赀,无论在时间还是在资源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我们在此所提议的跨机构的合作,就应该能够在整个区域与局部地区之中,揭示在完全不同的文本丶图像资料丶场域与媒介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丶相互依存的关系。

虽然到目前为止,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便利了交流,但文化丶语言与地理的鸿沟却继续将欧洲丶北美与东亚学术界区隔开来。东亚的学者与欧洲及北美学者之间的隔膜尤其深厚。虽然在线交流与社交媒质已经逐渐使此一问题得以缓解,但冰冻三尺,仍有诸多未竟之功。我们的研究团队将众星云集,世界上众多着名研究机构中的资深名宿与後起新锐都会汇聚一堂。这项研究计划将促进各国不同学科的学者间深入而持久的合作。

特别地,这项计划最终还要打通藏经资料与那些被宗教权威排除在外的非藏经资料之间的隔膜。被收於诸多道教与佛教藏经之中的资料,目前还宰制着东亚宗教的学术研究。遗憾的是,由於诸如《正统道藏》丶《大正新修大藏经》的在线电子化,又使得这种隔阂更加雪上加霜,这是因为这些电子化藏经本身已然成为了权威。我们这一号称“拔地入云”的团队将会仔细研究新近发现或以前未被检视的材料;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可以让我们超越由於藏经的局限所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我们将建立一个永久的资料库,来储存这些没有得到研究或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一手资料,并将在国际研讨会系列与一套15卷本的研究丛书之中分析其重要意义。此一研究计划希望能将东亚宗教研究引领进入“後藏经阶段”。我们将重新思考目前被接受的资料集成,并且充分认识到多种藏经的形成过程是在对早期丶前现代丶现代丶与当代的东亚社会持续发生着影响,我们还将对新近发现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