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Training Program

历年学员名册 历年讲者名册 杰出班友
研讨会 青年学者论坛 回顾文 撷影

众所周知,伟大的唐王朝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巅峰之一,也是欧亚各种文明的荟萃之地。尤其是盛、中唐之际,具多民族血统的皇室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来包容中土本有的,与远自世界尽头、横渡七海而来的各种宗教与信仰,而商业文明也曾一度与华夏古老的农耕文明交相辉映。在这样一种兼包并容的开放氛围之中,阀阅士族与黎庶百姓、虔诚的宗教士与世俗之众,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有着充分的交流与融合的可能。在市井喧嚣声中,你可以辨别出来自东亚、中亚腹地、西亚中东、南亚次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民众的语音杂陈,长安居民的味蕾早就习惯了来自五洲的奇异刺激。曾经短暂拥有的开放性思维、宽容的社会风尚、普世性的文化、宗教信仰,在这些精神的内在驱动之下,在以两京为核心的唐王朝这一烈火喷灼的熔炉之中,各种肉体与精神的碰撞、激荡就幻化出了壮丽的文化奇景,这也是我们世代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

最近半世纪以来,整个世界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就是东亚的高速崛起与全球化以一种无远弗届的态势席卷各个角落,东亚物质生产方式的独特性越来越吸引世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对东亚精神生产的深入研究则犹有未尽。并且,整个华语佛教学界与西语、东亚语(日、韩、越南语等)研究界之间,不但存有以国境线为标志的物质上的隔膜,更存在思维方式、风格好尚与研究重心上的巨大差异。而学界精英与普罗大众,学界与教界、政界、商界等之间也存有不小的隔阂。职是之故,能够建立一个沟通跨国界、洲际、语言、宗教与教育背景,并横跨不同社会阶层、社群的佛教学术共同体,或者说是佛教学研场域,以此来整合学术资源并激发研究的新热点,就是远比任何单一研究项目还要重要的系统工程。而这也正是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十年来一直未曾片刻遗忘的初发之心。

十年转瞬即逝,回顾2008年7月,最为重大的国际事件可能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火星上发现了水资源,这就为地球人的未来宇宙征程扫平了一个不小的障碍。我们的首届研修班,也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季,在大唐东都故地扎下了第一座营盘。从最初之时,我们就邀请了世界上最为活跃的几位佛教学者,为华语学界打开了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又让外界的学者与学员能够走出书本,走进这片他们当中不少人过去只能在纸面上研读的土地,去触碰那消逝了一千五百年,却依然温热的文化脉络遗存。

这个世界上并非总是一马平川的坦途,我们也曾碰到过巨大的困难,即使再怎么努力经营,也还是会有失望、挫折与绝望,但即使稍有中断,我们也还是枕戈待旦,以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我们从2008年初始时只是每年邀请6-7位著名佛教学者来密集型授课,到2013年以后逐渐增加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论坛、国内外学者演讲、宗教场所田野调查、寺院生活体验等内容。这些项目,就像这株我们精心栽培的树木一圈又一圈的增长年轮。

研修班的密集型课程从来都是我们的核心关注,每期都特邀与会的资深学者双语授课,这些授课学者包括白安敦(Antonello Palumbo)、寧梵夫 (Max Deeg)、沈丹森(Tansen Sen)、陈金华、船山彻、马克瑞 (John McRea)、辛岛静志、田海 (Barend ter Haar)、柯嘉豪(John Kieschnick)、柏夷(Steven Bokenkamp)、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高奕睿 (Imre Galambos)、郝清新 (Imre Hamar)、罗柏松(James Robson)、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太史文 (Stephan Teiser)、高田时雄、范德康 (Leonard van Der Kuijp)、高万桑 (Vincent Goossaert)等。这一星光灿烂的学者群体,每一个短短的名字之后都是一长列的研究履历清单。虽然每次开课时间都不长,但都是这些学者多年苦心孤诣研究的精粹之选。并且按照研修班的传统,这些学者更倾向于传授方法,而非知识灌输;更重视视野的开拓,而非纠缠于细枝末节。以期能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能够获得研究方法论上的提升,与多学科、跨语种、多途径研究思路的拓展,并实现资料采集能力的大幅提高。

而自2013年以后,伴随的专题国际研讨会也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从神圣空间、圣地崇拜、佛教物质文化、佛教商业与社会网络直到不同宗派的专题等等。这些研讨会的成果都已经或即将以高水平双语论文集的形式,在欧洲与东亚出版,并成为此一领域之中无法绕开的研究基石。这些国际研修班研讨会的中英文论文结集,既是对研修班群体旧有研究的知识性检阅,也是未来全新研究的起跑点。

在每次研修班开课期间,我们还会邀请数位重量级学者来举办系列演讲,像葛兆光、方广锠、郝春文等众多前辈学人就曾在此舞台上向学界新锐释疑解惑,他们的到来本身,也是对研修班这一形式的宝贵肯定。而为了体现并培养佛教学术的新生力量,并保持学术的可持续性,青年学者论坛应运而生。在此论坛上,年青学员得以将密集课程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之中,并充分获得前辈学者的耳提面命。此种前辈学人的切切提撕与学员间的积极交流乃至激烈交锋,就成了思想激荡并得以成熟之所。而到会程尾声,研修班还会组织前往佛教圣地、名胜、遗址等进行田野调查,以实地踏勘的形式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知识。不过数年之间,毕业学员口耳相传,遂使研修班声誉不胫而走,自2014年始因报名人数暴增,遂分为寒、暑二班。至今共有8期暑期班与3期寒期班,共约近八百学子先后参与其中,而其中一百余位已在国内外各高校与研究机构中获得正式职位,这不仅极大地促进当代佛教研究的有效赓续,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学术界中,东亚,尤其是汉传佛教研究的版图。从去年(2017年)开始,我们还在五台山国际研究院和其他地方开辟了学术精英班,希望从更高端的平台来砥砺适应新时代的学术精英。从今年(2018)夏天开始,我们的研修班还将翻山越岭、飘洋跨海,奔赴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分别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与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精英班。

十年树木,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在此十年之间终于得以艰难地扎根,它现在正获得更多的教界、学界滋养,并茁壮成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在此过程之中,湛如法师、妙江法师、圣凯法师、孙英刚教授都曾对此项目大力襄助,更离不开的则是与我们合作过的慈济功德会、五台山国际研究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法鼓文理学院、五台山大竹林寺、杭州佛学院等机构,而更多无法在此一一提及的学界朋友与教界善知识,乃至学员们聚沙成塔的努力也都是此一研修班得以持续并日渐成功的关键。

东亚佛教研究未来前景所系,同时也是我们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创办的初衷,就是旨在通过促进国际间的佛教学术从业人员、学术资源的自由流通,以期打破国界、学科与学人群体之间的隔阂,并使古代的佛教文本、图像材料能够在现代科技、媒介新发展的关照之下获得全新的理解。我们要以崭新的视角与多语种、跨地域的宏观角度,来重新认识佛教文本的经典化、正统化及其对古代、现当代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影响,并着重将图像、文本与宗教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放在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之上加以审视,去探究帝制时代中国的佛教与政治权力、跨地域商业网络之间的互动,以及以此来将佛教构建成为一个具普世价值体系的世界性宗教的尝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我们也面临一个处在蒸蒸日上发展阶段之中的东亚世界,对于东亚佛教的研究就不能再袭一身华丽却朽败的旧衣裳。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跨地域的文化与方法论冲击,并走出书斋,以田野调查来参照文献材料。我们要坚持学术本位,但同样要让非学术界快速地接触到这些理论界的变迁。我们要高高在上的思想与理论研究,更要脚踏实地与接地气的实践与推广。最为杰出的学术,从来不应以隐遁高蹈而自命不凡,它超出世间,又不离世间。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就为这样的研究,搭建了一座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