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的成立與傳譯視閾下的佛教中國化

佛教典籍的成立與傳譯視閾下的佛教中國化

 

佛教典籍的成立與傳譯視閾下的佛教中國化
第六屆五臺山信仰國際學術論壇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4年8月11-15日)

 

現向各界學者誠摯徵稿!

本次研討會由山西省佛教協會、五臺山佛教協會、五臺山東方佛教文化研究院主辦,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拔地入雲”計劃(www.frogbear.org)與清華大學倫理與宗教研究院協辦,山西忻州五山大聖竹林寺承辦。此次研討會將於2024年8月11日(抵達)至15日(賦歸)於五山舉行。

佛陀涅槃之際,弟子立意結集“合誦”共同認可佛陀教典。此後多次結集,使得原本散亂的藏經文獻以權威的形式得以流佈。然而,印度早期不重書面,好尚口耳相傳。近年考古所證,最古老的佛教經典為公元前2-1世紀,書寫在樺樹皮上的犍陀羅語佛經。巴利文獻至公元前1世紀書面寫定。此後至公元4-5世紀,經歷從口頭向寫本過渡的時期,至5世紀始正式進入了寫本時代。

現印度次大陸、中亞與東南亞都存有數量可觀的佛教寫本,語言各異,載體不同,貝葉、樺樹皮、皮革、竹木、紙等皆有留存。在中國漢地佛典早期也是以寫本為主,作為主要佛教典籍形式一直流行到出現雕版印刷術為止。寫本佛經依然可從敦煌、吐魯番藏品中得其一斑。至北宋,在佛教推動下,雕版印刷術已然大行其道,但寫本一切經與零星寫經在中國還有一定的存在空間,在此後纔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雕版大藏經就成為了中國佛經流通的主要形式。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後,日本的寫本一切經則保留了更長時間,保留下一些寫本時代獨有的珍貴典籍。

由於佛教隨方譯語的傳教慣例,使得佛教經典的語言極其多樣。故而從最早期種類繁多的印度俗語,到公元後的佛教混合梵語,再到標準梵語。傳到中亞後出現了大夏、粟特、吐火羅、回鶻等十幾種語言與二十多種文字為載體的佛教文獻。這還不包括被翻譯成的漢、藏、蒙、滿等重要語言的大量佛教典籍。因此佛經的不同譯本,又產生了翻譯精確性、譯經目錄、經典鑑別、斷代與疑偽經等問題,讓佛教典籍研究更趨複雜。

所有這些與佛教經典成立、翻譯、流佈相關的問題需要國際佛教學界同仁的共同探索與研究。因此,本次研討會的課題包括,但並不限於以下數種:

  1. 佛教典籍的口傳與書寫;
  2. 佛教文獻歷次結集的歷史與現實;
  3. 印度佛教碑銘文獻;
  4. 南亞與中亞佛教寫本;
  5. 漢語寫本一切經與印本大藏經;
  6. 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典籍與文獻;
  7. 藏文、蒙古文與滿文大藏經;
  8. 佛教經典的視覺化表現與流變;
  9. 佛教的翻譯與跨文化傳播:從南亞到東亞;
  10. 佛教的典籍生成與疑偽經;
  11. 佛教典籍的產生、書寫與崇拜:儀式與信仰;
  12. 佛教典籍的成立與傳譯:思想史的維度。

 

本次會議組委會歡迎任何與佛教典籍的成立與傳譯相關主題研究之投稿。與會之相關費用,包括會議期間食宿費用,將由會議組織方承擔。會議組織方也將視資金之寬裕度,為有需要之與會成員提供部分旅費津貼。有把握在2024年7月21日前完成論文初稿,並在2024年11月底前完成論文定稿的學者,歡迎申請與會。有意參會者,請於2024年4月15日前將參會論文摘要與最新學術簡歷投擲到: frogbear.project@ubc.ca

本研討會是作為我們項目的佛學菁英班的一部分而舉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