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1960年间淮海地区历史上非同寻常的平凡而深远的佛教型态

1880-1960年间淮海地区历史上非同寻常的平凡而深远的佛教型态

 

2024年5月31日 下午4:00 (台北) | 上午10:00 (巴黎)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 Auditorium Dumézil (2 rue de Lille, 75007 Paris)

本讲座将通过YouTube提供中英文直播。

 

按此浏览演讲英文

按此浏览演讲中文

摘要:

从韦尔奇 (Welch)提出的佛教网络模式出发,本文著重探讨在皇帝时代结束和中国民族国家崛起之际佛教中显见的社会文化实践、表演和表述模式对地方区域史的影响。本文并非试图讲述一段佛教史或宗教史,而是希望在“六教合一”(佛教-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巫教-世俗主义)的社会文化中阐释中国佛教特有元素对这一动蕩时代地方区域的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本研究把关注点从众所周知的江南核心区域转移到其外围、很大程度上被抽象化的对立面即所谓的“江北/苏北“,深入研究一个在文化上具有足够连贯性、曾被称为淮海的区域。基于非佛教、非宗教的史料及田野调查,本文研究结果并不支持韦尔奇关于苏北佛教占主导地位的假设,也不认同关于佛教在“落后”文化中凋零、模糊不清的常见说法。所讨论的许多模式似乎并不令人惊讶,甚至很普通。通过反思那些关于佛教僧尼、居士以及那些在与佛教的关系上可能被认为更“不纯粹”的人和地方的故事,本研究挖掘出佛教所提供的社会文化资源在塑造和显露这一历史变化中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关于演讲者:杨凯里(瑞士日内瓦研究生院)

杨凯里博士现任瑞士日内瓦研究生院国际历史与政治系高级讲师。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兼副教授。他著有《紧迫的典范: 中国1901-1956 年间的思想改造与监狱》、多篇关于中国近代史佛教徒的论文,以及即将出版的专著《乱世宝地: 1890-1930 年代淮海农村的边缘化与韧性》。杨凯里博士主编了《中国近代宗教 II: 1850-2015》、《现代中国重见佛教》和《中国近代史中的田野研究:研究指南》,也是学术期刊《二十世纪中国》编委之一。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关于评议人:高万桑(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1969年生于法国。1997年,在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获得宗教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近代道教的建立—全真道》;次年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专职研究员; 2012年,升EPHE宗教学系道教史教授。2017年当《通报》编辑。

 

 

 

关于主持人:汲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

汲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INALCO)社会学教授、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佛教与社会变迁、政教关系、宗教教育、宗教全球化以及宗教社会学理论。近着有 Religion, modernité et temporalité: une sociologie du bouddhisme chan contemporain (CNRS Editions, 2016),主编有《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与 Daniela Campo、王启元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Making Saints in Modern China (co-edited with David Ownby and Vincent Goossae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Buddhism after Mao: Negotiations, Continuities, and Reinventions (co-edited with Gareth Fisher and André Laliberté,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

 

关于 “印证佛学系列讲座”:印证佛学系列讲座 于2021年9月启动,是由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Inalco(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开展的 。 该系列讲座是为了致敬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及其导师印顺长老(1906–2005)而设立,旨在促进相关课题的佛学研究。

 

按此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