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与精神疗养院:前现代与当代东亚佛教中对身心疾病患者的监护

佛教寺院与精神疗养院:前现代与当代东亚佛教中对身心疾病患者的监护

[Buddha leaf by brenkee (Pixabay)]

 

2022年8月1日(星期一)- 北京/台北时间晚上九时

 

按此浏览演讲英文

按此浏览演讲中文

摘要:此讲演探索佛教/佛教徒,与疯癫/精神相关的机构之间的交涉。首先将通过梳理多种文献(从教义文献到法律)追溯与疯癫相关的引文,从而对疯癫在佛教传统中的位置进行整体性探讨。在整体性探讨之后,将介绍早期现代和当代台湾、中国大陆、日本佛教寺院与精神机构之间制度性联系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还将介绍一些关于邻近佛教寺院或在其外围建造的现代精神医院案例研究。讲者将要提出的问题包括:较古早的佛教寺院与新式的精神医院之间的历史性关系是什么?寺院与医院在历史上是否有制度性联系?通过论述这些问题,有望将接触到佛教寺院在精神病患治疗中具有基础性角色的历史。由于精神疾病疗护在近代的转变——包括向强制住院的变化——早期佛教寺院与蒙受精神疾患的病人之间的联系被隐匿。本次讲演的一个初步目标是,重现这一历史的部份面相,并展现佛教寺庙在对精神病患提供治疗、施法疗愈和日常照护中的角色。

关于演讲者:
James Robson(罗柏松)是 James C. Kralik and 卢云丽东亚语言与文明讲席教授,以及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冯国纶主任。他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区域研究硕士项目主席。罗柏松在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进行多年研究之后,于2002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佛教研究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中世佛教道教史,并着力于圣地、地方宗教史和禅学研究。他正参与一项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的,关于湖南省地方宗教造像的研究项目。他是《权力之境:中古南岳衡山的宗教景观》一书的作者,该书于2010年获得由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术院颁发的儒莲奖,以及沼田智秀佛教书籍优秀奖。罗柏松是《诺顿世界宗教选集:道教》的编者,也是《权力的符号:中国佛教中的驱邪书写》(《宗教史》第48卷第二册)、《博物馆里的信仰:亚洲博物馆与宗教场所的合流》(PMLA,2010)及《一具唐代禅宗肉身与当代圣髑案例? :关于石头希迁遗骨争夺的研究》的作者。他目前的研究包括一项关于东亚佛教寺院和精神医院之合流长期研究项目;即将完成的一篇关于“图像”一词的文章,并将刊载于修订版《宗教研究的重要术语》一书;即将出版的,题为《道德经:一部传记》(将作为“伟大宗教书籍的传记”系列书籍出版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与谈人:包爱梅 Emily Baum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李嘉富 Jia-Fu Lee (台北慈济医院)

包爱梅 Emily Baum 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中国近代史副教授,研究并教授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史以及医疗史。她的首部专著,《发明疯癫:近代中国的国家、社会与精神失常》(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8年)入围国际亚洲学者会议图书奖评选。她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美国针灸的历史的专著。

李嘉富博士是佛教慈济医疗财团法人台北慈济医院社区暨长照服务部失能服务中心主任。 1989年于台湾国防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之后,他于国防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自2013年起于台北慈济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并自2019年起担任现职。李博士业已发表多篇与精神疾病和认知功能有关的论文。

 

关于 “印证佛学系列讲座”:印证佛学系列讲座于2021年9月启动,是由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Inalco(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开展的。该系列讲座是为了致敬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及其导师印顺长老(1906–2005)而设立,旨在促进相关课题的佛学研究。

 

下载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