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佛教与世界营造

东亚佛教与世界营造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main program page.   Non-human Personhood across Buddhist Imaginaries:  丝路沿线的犍陀罗式四角披肩:从西北印度至东西方:  Searching for a Bodhisattva Land on Earth:  他方净土与隐逸地仙——中国文学对佛教净土的想象与构建 :  神僧万回与唐代内道场的构建:  Lay Imagination of the Pure Land in Traditional China:  《历代名画记》中的「妙悟自然」——佛教与道教对画论的影响:  中古都城神圣轴线中佛教因素的变迁与进退 :  法藏笔下《华严经》中的卢舍那:谈佛教中的创世者和创世 :  Continue reading

第二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 7月19-24日. 五台山大圣竹林寺。
地处中国的中部,这座名为五台的山脉被认为是印度文殊师利菩萨在中国的新道场,因此,这座山脉也受到整个东亚地区佛教信仰者的广泛崇奉。本次研讨会探讨促发五台山和文殊师利崇拜的形成和转变的大量的跨文化、多种族、跨地域的因素,以及五台山崇拜的在亚洲内外所扮演的多重国际性角色(包括宗教上、政治上、经济上、商贸上、外交上、甚至军事上的诸多方面)。

第三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7月12-15日 清凉之山与华严之经: 有关文殊信仰、五台山、与《大方广佛华严经》 多学科、跨文化、与跨宗教之研究 主办方: (佛教和东亚文化) 五台山国际研究所 协办方: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 承办方: 山西五台山 大圣竹林寺 地点: 山西忻州五台山大圣竹林寺 时间: 2017年7月12-14日 (研讨会), 7月15日 (参访) 根据汉译《华严经》(T. nos. 278-279) 的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的《菩萨住处品》所说,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居住在东北方一处叫做“清凉山”的地方。将地处中国中部的五台山解读为清凉山,这与该经典的相关描述密不可分的。经典起初可能是以于阗式的梵文创作,之后被翻译成汉文、藏文、以及西夏语和蒙古语;其中关于“清凉山”的叙述得到了从中亚到东亚的政治统治者、宗教学者和信徒的广泛认可;并在这一地区的各处宗教圣地以图像艺术的形式被展现出来,例如敦煌莫高窟61号窟。 本研讨会是在跨文化、多民族和跨地域的脉络中,探讨《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台山/清凉山和文殊信仰之间的联繫;三者的互动促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宗教信仰的建立和变迁,以及其在他地区的複製。 本研讨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五台山/清凉山作为在亚洲 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相联的场域的地位; 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相关文本(印刷本或写本)相关的佛教文献、佛教仪轨、佛教活动和神圣空间等研究; 不同宗教传统和五台山/清凉山叙事的之间的各种互动形式; 佛教各宗派(禅宗,天台宗,淨土宗,律宗,密教,以及藏传佛教)之间的互动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及五台山/清凉山; 东亚地区的群雄争逐下对五台山/清凉山以及相关典籍的政治和军事利用(五台山/清凉山地处中亚与东亚各方势力的交界点,围绕此地的国际竞争因之愈发剧烈); 中国以及东亚各地区中对五台山/清凉山和相关文献的认知与想象; 五台山/清凉山为神圣空间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模式,佛教经典以及文学中所提到的其他神圣空间(包括圣山、寺院、神庙)由之被克隆到亚洲其他地区(韩国、日本、越南和中亚); 五台山/清凉山和《大方广佛华严经》在亚洲成为启发各类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源泉; 以五台山/清凉山、《大方广佛华严经》及相关宗教文献作为佛教内外各宗教传统的启示源泉. 五台山/清凉山与华严经以及围绕文殊或《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关联是多学科、跨文化、与跨宗教的。讨论这些关连方方面面的论文,组委会都至诚欢迎。有兴趣的学者请在2017年3月1日前论文摘要联同简历电邮至vicky.baker@ubc.ca。与会的相关费用,包括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用,将由会议组织方承担。会议组织方也将视资金的宽裕度,为部分有需要的与会成员提供部分旅费津贴。本次研讨会是去年与前年夏天在五台山举办的两次会议的延续。前两会的详情请参见: http://blogs.ubc.ca/dewei/call-for-papers-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wutai-cult/ http://blogs.ubc.ca/dewei/studies-of-the-wutai-cult-in-multidisciplinary-and-transbordercultural-approaches/ 我们目标是汇集15-18名国际学者,与同样数量的中国学者一道探讨《华严经》崇拜。与上两次会议一样,今年的会议也会出版一英一中两卷论文集。英文卷收录用英文着述的论文,也包括数篇非英文论文的英译;中文卷将在中国出版,除了中文论文,还将收入所有非中文论文的汉译。7月中前有把握完成论文初稿,并在今年(2017)底前完成够出版水平论文的学者,欢迎申请与会。 本次研讨会是我们每年的佛学与东亚文化密集研修班 (包括系列讲学、会议、论坛、田野调查)一个组成部分 (今年研修班的详情另行宣布)。 研修班则隶属于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SSHRC)所赞助的佛学与东亚宗教国际联合研究项目 (《拔地入云, 造端倡始》) (www.frogbear.org) Continue reading

佛教与商业丶市场与功德:古今佛教与经济的互动

佛教与商业丶市场与功德:古今佛教与经济的互动

国际研讨会规划 作为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佛教与经济之关联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富有影响的德国着名学者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在讨论新教伦理时,曾认为佛教的遁世态度切断了其与任何经济伦理的关联。然而,佛教经济史丶社会史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渐转变了学术界关於佛教僧尼与世隔绝丶遗世孤立的刻板印像。纵观古今,寺院和僧团一直是其所在社会的重要经济力量:透过以慈悲和功德为基础的净财募施丶慈善事业丶以及商业经营等途径,佛教影响力得以深入社会各个方面,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中外学者在面对当代社会资源环境丶商业伦理丶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议题时,亦开始把目光投向佛教,希望从中寻求对改善当今社会经济问题有所助益的见地和实践方法。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对佛教经济活动和经营理念的历史性探索,与当代社会经济的现实性问题相交,形成了与佛教相关的历史学丶宗教学丶人类学丶经济学丶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范畴。 为此,以增进各领域学者交流沟通丶相互启发为目的,“市场与功德”学术会议将於2017年6月16日到18日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举行。此次会议由UBC佛教研究论坛和“佛教与东亚宗教”(Buddhism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 www.frogbear.org)项目资助,该项目作为跨国界丶跨学科的长期研究课题,新近得到了加拿大联邦政府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SSHRC)的基金支持。会议组织者在此诚挚邀请关注佛教与经济交叉研究的学者提交论文,从人类学丶历史学丶哲学丶社会学丶文本学以及其他角度深化学术界对佛教经济史与当代经济议题相关性的理解。论文可涵盖(但不限於)以下话题: 社会经济学理论方法在研究佛教活动及其效果上的运用和局限; 佛教经济学领域的新发展; 与佛教艺术相关的器物制造等活动中存在的经济关系; 佛教理念对经济实践研究的启发; 佛教丶经济与性别之间的交叉研究; 东亚佛教和企业创新文化之间的关联; 佛教经济实践在过去及当下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角色,特别是和所谓的“丝绸之路” (Silk Road)以及“书籍之路” (Book Road)相关的研究; 在环境方面,佛教活动可能带来的效用; 科技变革与佛教实践(如创造功德)之间的关联; 寺庙与僧侣在资财的创造丶使用和转化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和“无尽藏”相关的印度大乘佛教理念和实践,以及据称实践了“无尽藏”理念的中国隋唐时期的三阶教; 对於佛教在促进经济或倡导平等等方面有所启发的故事丶历史丶或当代实例。 Continue reading

East Asian Manuscript and Print as Harbingers of the Digital Future

East Asian Manuscript and Print as Harbingers of the Digital Future

May 26-28, 2016. Vancouver, Canada.
While considering reading, writing, and media today alongside Asian traditions of the past, this event will also look ahead toward ways of preserv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past, including demonstrations of digitization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library studies, journalism, history,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The roundtable will bring scholars, curators, librarians, community leaders, and policymakers into conversation to examine an array of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